知识产权一直是各个国家和企业非常重视的内容,但近年来,打着“知识产权”幌子的专利海盗行为却在不少国家肆虐。所谓专利海盗,又称专利流氓,是指那些本身并不制造专利产品或者提供专利服务,而是从其他公司、研究机构或个人发明者手上购买专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然后专门通过专利诉讼赚取巨额利润的专业公司或团体。
按十八大代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的说法,他们“对创新并没有贡献,还到处敲诈”。田力普还称,中国就是“主要的受害者”。
早在2005年7月,与荷兰Unilin公司有关联的三家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申请,指控17家中国地板企业及13家海外企业侵犯了“地板锁扣知识产权”。这起案件之后,中国的部分地板企业就不得不退出了北美市场。
“如果将范围放宽,美国不少企业就喜欢打着专利的旗号,对中国企业发起诉讼。典型的例子就是近年来案例不断上升的337调查。”吴俊锋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因为337调查的成本非常低,据我查看的资料,甚至一些毫无专利优势的企业,都想通过这个调查‘浑水摸鱼’,在市场中捞一把。中国企业往往就成了这些意图不轨的美国企业的诉讼对象。”
“这确实需要防范。”吴俊锋建议,“相关部门甚至可考虑建立专门的预警机制。”一个见诸报端的借鉴是,印度近年来就不断出台一系列防御性专利策略。比如,发起专利公益诉讼,阻止印度技术被抢注专利;通过非专利的“防御性公开数据库”,帮助全球各国专利局审查员驳回抢注印度技术的专利申请等。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