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耐克双气垫篮球鞋,在美国售价为125美元(约800元人民币——编者注),到了中国后,两个气垫缩水成一个气垫,价格反而飙升到1299元。近日,北京市工商局重罚耐克公司区别对待中国和国外消费者一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互联网上搜索不难发现,不止耐克,从苹果产品维修的霸王条款,到丰田皇冠汽车的“暗召回”事件,再到爱马仕等奢侈品在中国销售时不提供验货服务……近年来,一些国际名牌频频对中国消费者“耍大牌”,这一行为引发国人不满与声讨。许多人追问,为什么这些在其他国家表现得“老实厚道”的国际名牌,到中国之后,却要换一副面孔?
国际名牌“耍大牌”都有哪些具体表现?调查中,62.2%的人表示是“服务人员态度傲慢”,48.8%的人提出是“售后服务不到位”,48.4%的人表示是“维修困难”,35.4%的人表示是“出现问题投诉无门”,28.8%的人认为是“产品质量差”。
国际名牌为何能在中国市场频频“耍大牌”?调查显示,受访者首选“消费者崇洋心理惯坏了国际名牌”(74.7%),其次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73.8%),排在第三位的是“国际名牌企业违法成本低”(67.3%)。
54.9%的人认为是“检测手段有限,对产品安全性等缺乏具体评估”,47.9%的人认为是“消费者集体维权缺乏制度保障”,42.1%的人表示是“消费者维权意识差”。
对于国际名牌屡次“耍大牌”的原因,盈科律师事务所的王守亮律师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当前我国国际名牌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特别是一些国际名牌产品采用限量版销售等饥饿营销模式,造成商品的需求过剩,致使部分国际名牌企业忽视市场服务,养成“店大欺客”的习惯。
“立法不足、执法不严是国际名牌能在我国经常‘耍大牌’的重要原因。” 华中科技大学民法学讲师滕锐,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消协曾炮轰过不少国际名牌的霸王条款,但效果都不太明显。这是因为当前许多国际名牌在我国“耍大牌”的违法成本太低,这是一些国际名牌“屡教不改”的根本原因。
滕锐进一步解释说,所谓违法成本低,是指目前我国针对产品质量保护的法律界限比较模糊、执法人员专业水平不够,让一些国际名牌有机可乘。同时,我国类似的消费维权案件一般受理周期长,诉讼成本高,让很多消费者很难在出现问题之后,及时获得赔偿,维护自己的权益。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