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迪 北京报道
前不久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在2020年11月20日召开的“2020数字化经济领航者峰会”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信息统计部主任张莉直言,疫情期间,上市公司协会通过调查发现,就数字化转型而言,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陷入了“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困境。
张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商业模式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对所有行业,包括传统行业,都显得非常紧迫,非常关键。
张莉透露,据上市公司协会调查,疫情发生后,企业以凭借云、网、端的新信息基础设施,精准控制库存、保障生产,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但同时也发现,我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
其中,关键核心技术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未能深层次利用数字技术获取价值创造,严重制约了我国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发展赋能的进程。而如何摆脱关键技术“卡脖子”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绕不开的艰难课题。
其次,张莉称,数字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缺乏,是中国企业数字化面临的另一重要制约因素。张莉表示,人才缺位直接阻碍了企业发展,如企业管理层缺乏数字化思维,就不会及时推动数字化变革,谈不上有个清晰有效的顶层设计;企业员工如果缺失“数字化”技能,在产业改造执行就不会彻底,从而谈不上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除此外,张莉表示,当前我国企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领域各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她透露,一方面,不少制造企业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质量、重制造轻服务的观念,忽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能有效挖掘利用数据价值;另一方面,部分信息技术企业不能充分把握制造企业的工艺和业务流程,难以准确满足转型需求。
据此,张莉称,目前最为紧迫的工作就是培养数字人才,既包括管理人才也包括技术人才。
张莉表示,管理者要求对数字化具有敏感性和适应能力,才能迅速找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技术人才只有具备数字化专业能力,才能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业务的深度融合,把关键工作落到实处。她建议,在这方面,高校可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试点,企业与高校构建长期高效的人才孵化机制。
其次,张莉称,做好推广数字经济的标准体系,才能让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创新找到合适的土壤。张莉建议,一方面政府层面出台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落实好相关税收减免和扶持政策及融资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主动利用激励制度,为关键项目、关键产品开绿灯,为特殊人才做好股权激励等措施。
除此外,张莉还建议,企业“数字化”还应着力共性技术研发,头部企业要做好数字化转型领头羊。
她表示,可以优先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聚焦核心业务和共性业务数字化转型方案为杠杆,撬动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头部企业应发挥其社会价值,集中资源打造转型标杆,让其他企业在转型中少走弯路、降低风险。在数字化领头羊的带动下,可以从个体转型上升到产业协同转型,进而形成矩阵效应。
(编辑:夏欣 校对:颜京宁)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