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的“免费午餐”:技术性失业与公共就业计划

评论

摘要

人工智能时代,一波技术性失业潮或许在所难免,如何保障社会就业将会是今后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本文认为,实施公共就业计划与重新定义资源分配将会是未来应对劳动危机的两个重点。

正文

一、当“血汗工厂”再无“血汗”

在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的结尾,在美国经历了一场劳资纠纷后,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开始考虑引进机械手臂以取代工人。而在前不久的小米发布会上,雷军向众人展示了自家的“黑灯工厂”。据悉,小米“黑灯工厂”内部将采用全自动化生产线并能做到一年生产百万台手机。如今,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语言或许早就不新鲜,愈发智能的机械正在加速实现着这个猜想,以往被称为“血汗工厂”的地方可能将再无血肉之躯。智能机械在提升工厂生产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失业率。

人工智能到底将导致多少人失业?给出的结论是,到2030年前,全球大约2000万制造业工作将消失。而且,这些下岗工人们在服务行业再就业的空间会被机器所挤压。具体到每个主要经济体中,自2000年以来,机器人“夺取了”中国55万、欧洲40万、美国26万的制造业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将会在何种程度取代人类?在2019年每日邮报的报道中,中国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警告道,世界上近半数的工作将会在15年内被AI夺走。牛津大学的Carl Frey和Michael Osborne支持这一大胆的预测。他们认为,从历史上看,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仅能取代涉及明确的基于规则的劳动。然而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的发展,使得智能机械在一些通常被认为无法确定规律的领域实现了自动化。不过,他们也同时指出人工智能对于完全掌握人类工作的三大瓶颈:

首先,机器仍然无法与人类在感知的深度与广度中相提并论,也无法精确协调自身动作来完成精细的操作。

其次,机器缺乏创新的智能。对于特定的情况,它们无法提出不寻常或聪明的想法来解决问题。同时,它们更无法在自发地进行艺术创作。

最后,机器也缺少社交的智能。它们缺乏同理心,无法与人感同身受,无法与人进行谈判或劝说,更无法对人表达关爱。

根据这些人工智能的特性与瓶颈,Frey与Osborne对美国702个特定职业进行分类并评估AI取代的可能性。根据他们的估计,美国总就业的47%处于高风险中。这意味着相关的职业可能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间被机械自动化所替代。无独有偶,2016年麦肯锡出版的报告提出,涉及到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以及可预测的体力劳动将会大概率被人工智能所影响。这三种工作占到了全美所有职业所花费时间的51%。由此可见,李开复的警告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劳动危机敲响警钟。

二、数字时代下“免费午餐”的重要性:公共就业保障计划与未来生产资料的再分配

与历史上的技术性失业潮相比,人工智能所引发的失业可能会更严重。比如在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时,工业革命将农民们从农田、牧场中赶了出来,然而工业机械的发明使得传统手工制造业对于技能的要求降低,从而让失业的农民们重新在工厂中找到了工作。与此相反,人工智能并不淘汰单一产业的工作,智能机械渗透到了各个行业中, 因此挤压着失业者重新就业的空间。同时,我们如今无法预测由AI创造出的新职业可以在何种程度上吸纳失业人口。长此以往,高效的机器可能仍能让社会实现经济增长,然而这种“没有就业的增长”(jobless growth)将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和社会的失序。

从短期来看,面对数字时代下的就业危机,服务业仍然是让技术性失业人群重新就业的重点。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交与感知属性。比起其他行业,它们对于人们的同理心的要求高,而社交和与人感同身受则是现阶段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因此,短期来看,家政、老年护理、幼儿教育、社区服务等行业将吸纳更多劳动力。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由国家主导的公共就业计划(Public Job Guarantee)将有助于国家建设健康的劳动市场。一方面,公共就业计划需要向每一名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来消除技术性失业,另一方面则通过向雇员发放工资来创造新消费与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具体到中国,首先,公共就业计划不仅能通过创造就业抵消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失业压力,而且可以作为市场经济的补充,完善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薄弱环节,例如增强污染治理方面上不足的产能。其次,公共就业计划将顺应未来我国内循环经济的走向并抵御外部风险。中国公共就业计划通过创造新增就业提高民间消费,从而推动内需转型和拉动GDP,帮助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不仅如此,公共就业能扮演中国劳动力的蓄水池,在帮助国内经济最大化分配劳动力资源的同时,通过为更多家庭提供稳定收入从而鼓励生育,以应对如今日益严重的劳动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速缓慢等问题。最后,公共就业计划可以提高中国财政赤字的效率。更详细地说,就是将花费在公共就业上的财政支出绝大部分转化为众多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收入,进而转化成消费、企业收入、利润、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这一部分出自政府的财政赤字将对经济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在人工智能对就业步步紧逼的当下,中国政府实施公共就业计划的时机已经成熟。

最后,若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如今人工智能所展示出的对劳动的替代与威胁实际上已经向人类社会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今对于生产资料的分配与生产关系是否仍适应于我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在机器替代人力劳动的未来,生产力无疑将极大地提升,但如今我们的生产关系似乎正在落后。如何重新定义生产资料的分配,如何改变劳资双方对于报酬的定义,如何改变人们对于劳动的观念将会是未来社会科学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劳动危机所要思考的大命题。因为机器的存在,以往人们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认知可能改变。在美国,曾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杨安泽便提出了对于无条件基本收入实践的倡议。数字时代下“免费午餐”似乎正成为现实。人类的劳动生活在未来是否将会如马克思所猜想的那样能“在不必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民与评论家的同时,随心所愿地在早上去打猎,下午去钓鱼,晚上放牛,晚餐后评论”将会是人工智能治理的一个重要命题。

本文作者:邓业泓

原文摘自《人工智能资讯周报》总第10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正版商用图片

2020年10月26日 11:03[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