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如何拥抱数字经济?
“茶产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改造。”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说。
“茶产业与数字化联姻,不是简单的促进交易、降低成本,它最大的优势是促进要素资源的组织方式变革,带来商业模式创新,像现在的消费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通过平台聚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达到上下游产业协同和融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提出。
“我将数字化转型归纳三个方面:一切业务数字化,一切数字业务化,一切业务用数字来说话。茶叶的数字化转型,同样要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展览协会农产品电商工作委员会会长洪涛说得更加直接。
2019年“双十一”当天,一场有关中国茶叶数字化转型的研讨会,在北京工商大学展开。
中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有21个省市产茶,1200多个县生产优质茶。以区域统计来看,云南茶叶面积最大,福建茶叶产量最多,浙江茶叶产值最高。不过,这种优势特征还没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目前全国有超过8万家茶企,从产量到质量还缺少统一规范。这样庞杂的数据,使茶产业从生产、交易、品质、品牌、安全等各方面都显得散、小、乱,与茶叶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传统茶产叶的弱点,也是数字经济时代成长壮大的突破点。”陆羽国际集团董事长、武汉陆羽国际茶业交易中心董事长严建红告诉记者,正是带着做强做大中国茶叶的梦想,武汉陆羽国际茶业交易中心成立4年来,以互联网+茶的服务平台模式,从湖北当地的名优茶入手,与全国50多个茶产区建立稳定联系,挂牌推展了国内100多个名优茶品,交易额达到100亿元。
但这一交易数据与中国茶叶的生产消费量相比还很弱小。严建红认为,这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中国茶的现代市场体系,没有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完整的企业品牌推广体系,也不可能形成消费者有效保障体系。“中国有那么多茶农茶乡,几亿消费者,迫切需要建立起茶产业互联网,在这里消费者能够清楚地知道是不是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传统茶叶也才能摆脱数字时代的发展痛点。”
对此,长期从事农业信息化推广的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提出,这就必须加快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构建茶产业的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进而发展茶叶数字经济。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就是通过数字技术的注入来提高茶叶产品质量。比如,在产品质量品质安全上,传统农业病虫害主要在治。但数字经济下,就能够做到综合防治,以防为主,通过数字技术对病虫害进行早期的预测。在日本,通过大数据预防农业病虫害,能够比实际发生的病虫害提早一两周发现,便于及时作出判断处理。
数字技术还可以帮助茶农降低成本。从农业投入上看,无论动物还是植物,都有一个正常的生长发育周期和过程,并有不同的转换时期。比如养猪,猪的生长周期就需要不同的饲料转换,由此带来更好的生长,成本还大幅降低。那么茶叶,它也有不同的生长时期,化肥的投入就要根据不同时期达到最佳效果。而这一点只能依靠数据分析才能达到最佳。
围绕茶叶的数字化转型,任兴洲认为,不要简单地把交易中心理解为一个单纯的平台。她说,基于互联网背景的交易中心,应该具有产业协同性,是一种生产要素、组织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它通过平台聚集多种资源,聚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实现产业协同和融合,实现生产者、消费者和大量的服务提供商的真正联接。同时,还可以衍生出各种服务,形成庞大的共享的生态圈。
中国是商业茶大国,但远远谈不上强,也还没有统一标准。任兴洲告诉记者,没有统一标准有客观现实性,因为茶的品种太多,不能强求一律,但是最基本的安全标准、行业标准是必须的。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促进标准化体系的提升就是一条可行的路。从上游的生产标准,通过交易传递到下游,形成整个产业链的标准化提高。同时,交易平台还可以促进产品的安全绿色环保,彰显品牌价值。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流通分会的秘书长周旭提出,中国茶叶必须走数字化转型的路,将原来传统产业不断从线下搬到线上,实现整个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其次要实现平台化,就是以互联网平台来推动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来实现高质量发展,促使整个生产组织更加有效,从而达到高度协同。第三,走向智能化。在数字化生态中找到新的更有效的组织方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来解决问题。四是国际化。农产品电商一定要走出去、引进来,把好的优质农产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加广泛、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数字化是中国茶走出‘迷局’的突破口。”洪涛教授认为,中国是茶叶种植面积和种植产量最大的国家,但不是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现在交易中心只是一种模式,模式如何有效,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推动引领茶产业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需要更多地利用数字思维来不断调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