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 正文

国家话剧院遭遇瓶颈 面临三道坎

如今国内的话剧市场﹐可以用“风声水起”一词来形容。编排精彩的话剧以及众多名演员参与到话剧舞台所形成的号召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尤其是年青观众对话剧的追捧。而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剧目无疑也成为高水平的象征﹐这些剧目不仅在国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一些精品剧目如《活着》﹑《四世同堂》更是远…


如今国内的话剧市场﹐可以用“风声水起”一词来形容。编排精彩的话剧以及众多名演员参与到话剧舞台所形成的号召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尤其是年青观众对话剧的追捧。而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剧目无疑也成为高水平的象征﹐这些剧目不仅在国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一些精品剧目如《活着》﹑《四世同堂》更是远赴海外演出﹐蜚声国际。一批国内最优秀的戏剧艺术家﹑管理家和导演也汇聚在此﹐不同风格和规模的剧目在国家话剧院旗下的三个现代化剧场长年上演。

然而有人在采访国家话剧院时发现﹐虽然目前国家话剧院早已习惯于商业运作﹐面向市场﹐但具体到如何确定与投资方的合作模式与分成体制时﹐剧院﹑导演和投资商三方却不乏分歧﹔此外﹐青年话剧演员的待遇低微导致的人才流失﹐优秀编剧和作品的相对匮乏﹐也成了目前国家话剧院一个长期待解的难题。

演出合作模式存异“国话”发展应更海纳百川

近年来﹐许多文化公司和投资方纷纷介入话剧演出市场﹐共同推进了话剧演出的普及﹐同时也推高了国家话剧院的人气。但是﹐当国家话剧院和投资方进行密切合作时﹐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

“我最近在拉投资﹐从各个投资方那里融了1.58亿。”一位国家话剧院的知名导演透露﹐“谈分成的时候﹐剧院一开始说投资方跟国家话剧院的分成比例是9﹕1﹐后来说8﹕2﹐然后改成7﹕3﹐现在剧院又改口说6﹕4。其实﹐国家话剧院每年都有文化部拨款﹐担负着全国话剧普及和推广的责任﹐并不是商业机构﹐国家话剧院把文化部给的几千万全部花好﹐推广好我们的文化﹐这才是最重要的﹐何必要跟投资方算小钱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研究员﹑戏剧评论家刘平也证实﹐国家话剧院确实每年都能得到文化部拨款﹐而投资商的进入则能让话剧演出市场更加活跃。

“国家话剧院主要还是观念问题。这个机制确实存在问题﹐形成好的机制以后才能形成行市。我们做市场这么多年﹐也很少跟院团合作。其实作为投资方来讲﹐说实话﹐我们最希望的还是跟个人合作。因为观众考虑更多的是导演和作品﹐除了北京人艺的招牌值钱之外﹐观众对哪个剧团其实不是很有概念。”近来频频赞助国家话剧院剧目演出的华唱兄弟文化娱乐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先生表示。

那么﹐利润分成的问题到底应如何解决﹖那位国家话剧院导演提出的思路是﹕国家话剧在和演出赞助商洽谈合作时﹐应该以让利的姿态迎接赞助商的到来。

“一些优秀的﹐有文化追求的推手在一直坚持着。这些投资商为什么跟国家话剧院合作﹖一是出于面子﹐二是也能享用国话的资源﹐三是借用国家话剧院的牌子﹐跟业内人士建立关系﹐还能挣钱。如果这三个层次都有了﹐国家话剧院就繁荣了﹐既有自己推出的大戏﹐也有投资方关注的剧目﹐然后剧院的格局就大了。你不能总是向投资方诉苦﹑要钱﹐让人家退避三舍﹐你是文化部拨款单位啊。”

“《恋爱的犀牛》演了一千场﹐但我们剧院账面上是亏的﹐现在正反思这事﹐有过去管理疏漏的问题等等﹐而我愿意支持国家话剧院建设﹐为剧院创造利润﹐拉来投资﹐但如果剧院一再更改分成比例﹐我和投资方会倾向于撇开剧院﹐单独合作。我们现在势头很好﹐可以直接演出﹐也有营业执照﹐为什么要跟国家话剧院合作﹖就因为我热爱国家话剧院﹐我是国家话剧院的一员﹐但是剧院要是不明白如何海纳百川地迎接更多投资方到来﹐就比较难办。”这位导演无奈地说。



话剧演员生存困难﹕演百场话剧不如演一集电视剧

据悉﹐国家话剧院的主演演出一个晚上的收入是1000元﹐配角收入更低﹐有时只拿到400元﹐而一场话剧从排练到演出要耗费演员大量的精力﹐有时甚至要数月时间。付出辛劳而收入得不到提高的现实让许多青年话剧演员纷纷转行去拍电视剧。

剧评论家刘平谈到话剧演员跟电视剧演员的收入差距时称﹕“这个差异不是差一点﹐我也听闻演一场话剧和演一集电视剧的酬劳差别起码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差距非常大﹐演员愿意去演电视剧﹐对演出话剧不那么热情的现象跟酬劳有很大关系。”

刘平坦言﹐电视剧演员跟话剧演员收入差距过大﹐是文化体制深入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很多年来没解决好的问题。

国家话剧院导演也心疼这些年轻演员﹐“我拉我朋友来投话剧﹐也是为了提高演员的收入。好多年轻演员属于北漂﹐派遣制的﹐不是国家话剧院正式演员﹐这些小孩太苦了﹐不能在北京买房子。我给他们说戏多累啊﹐说半天﹐等项目一结束﹐演员说﹐对不起导演﹐我生活困难﹐拍电视剧去了。”

这位导演透露﹐现在一些大牌明星拍一集电视剧能有上百万的收入﹐四十集就能得到大约五千万﹐而参演话剧的投入和收获却非常不成正比﹐这也间接影响了明星进入话剧领域传播话剧的积极性。

“明星来演国家话剧院的戏﹐可能要投入一百场的精力。而明星的生活开销很大﹐比如每天要换名牌衣服去各种场合﹐一般祗要收入一断﹐一年到一年半之后还是有生活压力的。如果来演话剧﹐一场祗能挣一千块﹐演几回不就不演了吗。你着急﹐他着急﹐剧院也挺着急。”

对于这个现象和难题﹐这位导演也提出了一个思路﹕如果这个演员有冠名的能力﹐有好的项目能拉到冠名﹐那冠名费一场十万﹐一百场下来就是一千万﹐虽然比外面还是挣得少点﹐但起码也不太亏﹐这样他们就有积极性回来演话剧了。而这些名演员来演话剧﹐以他们的影响力﹐自然就能更好地传播话剧了。”

“此外﹐除了可以用冠名费来补贴演员﹐剧院还要有把自身品牌打造得熠熠生辉的能力﹐然后维护其他投资方的朋友来参与国家话剧院建设﹐这样或许能逐步缓解演员收入偏低的问题。”这位导演最后说道。

好作品好剧作家缺乏中国话剧需多渠道发展

话剧演员待遇偏低或许是制约中国话剧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在刘平看来﹐真正的瓶颈其实是新的优秀剧作家和作品匮乏。

他说﹕“话剧发展第一步是培养剧作家。最主要的是要有优秀作品﹐而不是靠搞笑来忽悠观众进剧场﹐那样对话剧发展没什么好处﹐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因为话剧本身是引导人们的精神向上发展﹐或者说提升观众精神力量的一种艺术﹔是鼓舞观众的生活勇气﹐能够跟观众心灵及时沟通的艺术﹐光靠浅薄的噱头是不行的。所以中国话剧要发展首先必须要培养好的编剧。纵观中国话剧历史﹐留下来的都是比较有名的剧作家的作品﹐而不是导演。即使是导演﹐也必须依托在作品上。我认为中国话剧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剧作家少﹐话剧好作品少﹐剧作家的待遇太低。”

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话剧看似繁荣﹐实际上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周予援在离开国家话剧院9年之后﹐于2013年刚刚重新回到国家话剧院。他表示﹐国话的剧目创作﹑演出推广管理都有优势和短板﹐如何更有效地抓好话剧建设﹐国家级院团如何面对今天的话剧市场﹐更好地创作和发展﹐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规划。

刘平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的话剧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但话剧市场的繁荣证明观众是需要话剧的。“话剧艺术应该是殿堂艺术﹐跟电影电视剧的艺术品位是不一样的。比如北京人艺的《茶馆》﹑《雷雨》﹐在话剧舞台上演火了之后就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但是目前来看没有哪一部话剧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电影以后﹐它的艺术魅力超过话剧舞台演出的。所以看了那些东西以后大家仍然感到不满足﹐还想看剧场演出﹐就是因为剧场有剧场的艺术魅力﹐祗有进到剧场里面﹐观众才能切切实实感受到艺术对于观众欣赏水平满足的需要﹐这种感受是电影电视剧不能给予﹑达到的一种效果。”

“中国的话剧市场应该说是多样化发展﹐既有政府主导﹐也有民营自筹资金创作演出﹐还有就是某些演出商﹑文化公司赞助一些国营﹑民营的创作演出﹐这个发展势头是好的。市场上有竞争﹐就容易有好作品﹐好作品受观众欢迎﹐票房好﹐对艺术创作又会起到鼓舞作用﹐今后的发展就会更有后劲﹑有力量。政府应该支持和鼓励在话剧市场上这种多方面﹑多渠道的创作演出发展形式。”刘平最后表示。

“2014年主要是做一个打底的工作”﹐周予援在回答关于国家话剧院的规划时这样表示﹐“保留剧目制度的建立﹑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走向国际和“引进来”的方针都是国家话剧院需要继续坚持的。”



(娱乐责编:张露 )
标签:国家话剧院 瓶颈 2014年03月03日 11:00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