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张大胆奔向电子世界的《in》到最新的一张《最后的赞歌》,尚雯婕在唱片的整体概念把握和前期策划上都冲破了以往的窠臼,对电子的各类尝试在每首作品的编曲里都得到了很好的呈现。我曾在车上为朋友播放《最后的赞歌》,前提是并不告诉他这是谁的专辑,只要他聆听并评价。没想到朋友猜了一圈欧洲跨界女歌手的名字直到在北欧哥特和电子圈里转了一圈也没猜到是小尚的作品!答案揭晓时,他惊讶地慨叹了半天,直说尚雯婕的进步速度,简直是用跑的而不是走的―因为他对她的印象其实还留在这是一个很会唱歌的知性声音上。看过尚雯婕曾经说自己早在2008年就像尝试创作,囿于不识谱也不会乐器便努力慢慢摸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后来2010年的电音尝试《连卡佛小姐》揭开了创作之路的大幕,尚雯婕不仅把自己的声音作为创作的利器,更学着掌控制作和编曲的走向,这是一个成熟歌手进阶的最重要一步。
无独有偶,近期也有一位唱将以幕后制作大方向掌舵人之姿发行了时隔多年的新唱片,这就是林忆莲,在与几位歌唱生涯中最重要音乐人的多年磨合之后,她终于不再为市场和销量而牵绊,而是大胆启用学院派+先锋派的常石磊一起激发灵感火花出版《盖亚》。歌曲不只是情歌泛泛而是将着眼点放在环境、人性等更深刻的题材―和尚雯婕《最后的赞歌》一样,更趋近于人文的选题和广博的音乐意义非常精彩。当这个类型的歌手不再在声音创作上束缚自己,而是走进音乐工业的幕后去拓展自己的创作版图,这绝对是一件勇敢的事。曾有人借用欧美乐坛众多身兼演唱和创作两个领域全面发展的歌手们来敲打中文乐坛的歌手们的懈怠,认为他们只会唱歌甚至只会唱情歌实在是把自己流行化和快餐化的选择。如今,睡狮渐醒,尚雯婕和林忆莲这样的尝试派值得拍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