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孩子轻生更可怕的,是说孩子承受能力太差的人

文 | 小虎

前几天,安徽13岁女孩月考全校第一,道法考了满分,遭老师质疑作弊,并安排了补考,补考后98分。不幸的是,孩子轻生了。

据说这个女孩成绩一直很好,只是没考过第一名,这次成绩又提升了,本是值得全家人骄傲的事,可惜......一切都晚了。

今天笔者不是单纯要讲这件事,我们相信相关部门会做出全面的调查,获得最终结果。在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孩子轻生事件中,除了和大家一样为这些幼小的孩子感到惋惜之外,有一个让我愤怒到不能平静的发现:

每当有这样的事发生,总有不少人轻描淡写地说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承受力太差,遇到一点挫折就走极端,打不得骂不得,还批评不得。

我真的想问问,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你的心不痛吗?要是你是那个孩子,你会怎么说呢?那是一点挫折吗?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对走极端的孩子,道理亦然。

每一次孩子轻生事件,都不是单纯因为某次偶发事情,而是此前长年累月的伤害带来的痛苦和煎熬,充斥孩子的内心已久,早已形成“定时炸弹”,一旦某一次突发事情将其“引爆”,孩子很容易选择极端方式寻求解脱。

这颗“炸弹”里的“火药”,主要由家庭“产出”。

或许不少人无法接受,觉得和学校、老师及教育制度也有关系。

这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外界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不如愿的事每个人都要面对,而作为父母可以选择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内心世界、道德品质和承受能力等,都取决于家庭教育。

所以说,孩子的任何问题,直接因素一定在家庭。这话确实不中听,但它是活生生的事实。

你凭什么认为孩子无忧无虑?“软件”的不足无法用“硬件”来弥补

有人总是说孩子无忧无虑,或是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

不得不说,这是只看表面不看实质的彻头彻尾的谬论。

这仅仅是从“硬件”层面,也就是物质层面形成的浅薄认知,认为孩子不用赚钱养家,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上学放学有人接送,不被风吹雨淋,不用劳动,有人辅导学习......

可是,我们难道真的忘了物质不决定幸福这个如此简单的道理吗?

对纯真的孩子而言,更没有物质的概念,得到喜欢的东西都会快乐。一张分文不值的废纸片,拿在手上叠一个小纸船能开心半天,可是花了很多钱买给他一件漂亮的衣服,孩子不一定喜欢。

孩子真正所需的快乐源泉,是“软件”的富足,也就是精神滋养带来的身心灵健康。

这些“软件”,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只要一刻陪伴,一个拥抱,一次理解,一点耐心,一句鼓励......统统都免费,但价值最高贵。

而现如今,家庭对孩子最普遍的做法是,“硬件”无微不至,“软件”严重缺失。

他们自认为自己爱孩子,被各种自我感动笼罩。有各种万能理由加持,比如“为了孩子好”,更可以高枕无忧,为自己的错误方式正名。

他们自认为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花在孩子身上的钱从不犹豫,为了孩子做了太多牺牲。孩子要是达到要求,都是自己的功劳,哪里没达到要求,就认为是来要债的,从不想孩子压力有多大,理性被抛到了脑后。

他们自认为自己每天从早忙到晚,承受着各种压力,还要辅导孩子学习,把怨气都撒在了孩子身上。孩子考差一分,就是不努力、不用心、马虎、笨拙。

他们看不得孩子放松,孩子玩得起劲时,首先想到学习为啥没有这样的劲头。

哪怕孩子伸个懒腰,喝口水或上个厕所时间略长,换个地方看书,做题速度慢了点,就是不努力,不上进,会落后于别人,最好一刻也不喘息,在书桌前埋头刷题才叫努力。从不想学习要讲方法,从不想孩子有多累,在家学习承受了多少痛苦和不白之冤。

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孩子对不起自己,从不想自己哪里对不起孩子。只会一味要求孩子这样那样,自己却没有以身作则。只会讲“为了孩子好”、“大人不会害孩子”,至于方式方法,从来不想,还有太多比自己做得差的呢。

一座座压力的大山,压在了幼小的孩子身上,足能压得喘不过气,祸患已经埋下。

对幼小的孩子而言,每天背书包起早贪黑上学,还要做那么做的作业,一次次考试代表着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这就足够辛苦了。

家人辅导学习再没有耐心,更有数不清的恐惧加持,这还不包括被强迫上的各路课外班,休息时间到处赶场子。

作为大人,你凭什么认为孩子无忧无虑?孩子的忧虑,比大人多太多了。他们既没有选择权,也无处倾诉。

“硬件”的不足,总有替代方案,“软件”的不足,无法用“硬件”来弥补。

即使大人一错再错,也总能很轻易地得到支持,可孩子呢?哪里没合大人意,就会被各种道德绑架,有苦无处言。

教育就是这样,无论初心如何,错就是错。只要方式错了,就会变成伤害,受伤的就是孩子。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爱这个世界

孩子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父母就是他们与世界最强的连接纽带,也是最强大的依靠。父母的爱,是孩子一生的铠甲。

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对身边的各种事物,乃至世界充满兴趣,憧憬未来,否则内心就会麻木混沌,被痛苦和煎熬所充斥。

这样的孩子通常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寻求临时的满足,缓解压力。比如手机、游戏、网恋等。

经常有被没收手机后选择轻生的孩子,不少人会以为孩子承受能力差,或是手机害了孩子。

事实上,这些孩子多是精神方面严重匮乏,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手机就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柱,被没收了手机就等于被阻断了唯一的快乐,精神世界一片灰暗,觉得这个世界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了。

如果说孩子是幼苗,父母的爱就是成长的养分。

当他们分享快乐的时候,最期待父母的享受;

当他们难过的时候,最期待父母的怀抱;

当他们失落的时候,最期待父母的倾听;

当他们失败的时候,最期待父母的理解、鼓励和帮助;

当他们进步的时候,最期待父母的发现和肯定;

当他们成功的时候,最期待父母的认可和赞美。

......

他们最需要的,是父母不离不弃的呵护,带来的暖暖的爱。有了坚实的依靠,孩子不孤单,才会与世界产生更深的连接,产生更强的存在感,带着希望与信念创造未来。

父母总是自认为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孩子就得理解这一切,否则就是不懂感恩。

其实,爱都是相互的,互敬互爱才是真正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单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对孩子身心灵的守护。有爱的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学区房”。

每个孩子都是因爱坠入凡间,最可悲的事,莫过于还未看到世界的精彩,就带着绝望奔向天堂。

来源:小虎教谈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教育行业责编:宋永民 )
标签:教育
2021年01月09日 21:5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