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送锦旗讽刺教师: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教育责任分摊难

近日,网上一则江苏徐州家长,给老师送讽刺锦旗的自拍视频,冲上了热搜!视频中,一名家长身份男子,自称“孩子作业完成不好老师叫家长,字写不好叫家长,老师是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

如此矛盾尖锐而劲爆的消息,各大媒体以及自媒体号闻风而动,不是跟风转发,就是轰然评论,一时间在网上弄得沸沸扬扬。然而,仍然有人没被情绪带偏,保持理性思考以及求证。

就在该段视频网上热议后,扬子晚报记者第一时间搜索了视频中提及的“徐州天翔小学”,结果发现并没有该学校。

随后,记者又联系了徐州市教育局,接受采访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核查,初步判断徐州并无该所学校,且根本没有视频中所提及指责的老师赵西海。

最终,徐州市教育局官方发布消息称,该视频内所陈述的内容纯属造谣虚构,并在网引发讨论,不排除是某自媒体机构为了获取流量,而故意发布的内容。

这段内容恶意挑拨“家校”关系,引发了大量负面舆论,给徐州家校造成不良影响。

家长的认知力与行动力

先不说视频制作者的造谣行为有多么不堪和低级,先说“家校矛盾”这一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的确是引流利器。

很多家长刚刚“成年”,这话的意思是,处在这个敏感阶段的家长们,普遍自己也还不是很成熟。从心理层面来讲,首先,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担心和过度关心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生怕哪方面让自己心理上过不去,承受不住。

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紧张,这种心理状态表明,孩子家长要么与老师沟通不到位、不及时,要么就是对孩子的情况了解不够。

其次,我们经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不能只看老师毛病,也要看家长在家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无序。很多家长“盲养”,并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能够做到,有啥不能做到。

而这种认知上的误差与空白,断然会导致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的敏感和错位理解,若跟老师的沟通再出问题,矛盾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

谎言来自现实矛盾

这段视频能够瞬间引爆网络,大小媒体相继参与讨论,侧面说明前段时间白岩松在“新闻1+1”里探讨的“家长愤而退群”事件尚有余温。

对于老师让家长修改和监督作业完成情况这件事情,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仍然存在。

按照常理,家校配合共同育人,是一件最有建设性的事情,缘何会闹到家长因为不堪老师的作业检查要求而退群的激烈地步?

客观而言老师的意图和行为方式是好的,也是被学校及教育部门认可的,目的无非是加强家校共同育效果。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就出在个别老师的过度操作,以及个别家长的自我管理和认知不到位上。

老师在家长群@所有家长参与到孩子的作业批改和监督上来,事实上并不能减轻教师在校的工作量。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让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学习和做情况有一个近距离和较为直观的了解,而家长的参与对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和坏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如果家长学历和认知能力较高,日常工作与生活,包括管理孩子的作业,达成老师的要求,完全没有问题,这是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说到底,孩子是你自己的孩子,空闲有时间刷公众号刷抖音,却没时间回复老师群里的几句话?说起来都让人难以同情和谅解。

况且,什么时间回复以及怎样回复,完全取决于个人时间管理。有些家长说自己加班到很晚,根本没时间顾得上处理这些事情,明眼人一看便知:能这样说的家长,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时间管理简直成问题(单亲家庭除外,的确是真的顾不上)。

一般正常家庭的父母工作再忙,不至于凌晨还结束不了吧?

及时看消息、回复老师,老师反而会觉得家长特别敬业懂事,忙到这么晚还能记得回复、批改。

这不就是典型的负责家长吗?老师面对这样的家长,今后也自然而然会对其孩子有所关照。毕竟人心是肉长的,为人师表的老师更清楚这些细节意味着什么。

育人需要双方共建共赢

对此有怀疑的家长,大概没有详细了解过教育系统。老师们从进校起,带着一两个班的孩子,就会被家长、学校、教育局等各方面监督和管理。

工作做得到不到位,学生家长有没有投诉和反馈,学生满不满意,期末考成绩如何,条条款款都有标准。老师们精神高度紧张,与此同时还要应对校内校外各方面的竞争,压力真的一点不比上班的家长们小。

如果能对孩子有好处的制度,能促进家长关心孩子,共同辅导孩子的措施,在学校允许范围内,老师们都会用上且根本不会愿意逾越界限。

将心比心,如果你是学生家长,能够理解这一层背景,恐怕就不会随便在群里跟老师起哄了,更不可能到学校门口拍视频举报。

这不是帮助孩子减负,而是真正害了孩子,也让老师感到寒心。

所以,幸亏那条视频是一场闹剧,并非真正的矛盾冲突。

这里也一定要说一说我国教育体制中教育责任分工——家校配合,校为主家为辅,相辅相成共同携手才是最佳做法,一定要分个你死我活,那还是教育孩子吗?大局之下,一切矛盾都能被消弭于无形,除非,彼此的心理全是小九九……

后果当然可想而知。

来源:第一心理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标签:教育 责任
2021年01月06日 15:09[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