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选择自由,但契约不可被掩盖

拓荒号:石亚茹 ((企业头条)
评论

作者:江欣泽

近日,张桂梅校长因为自己的一番话,被卷入了舆论的风口。她在采访中表示,曾有一个学生准备给母校捐一笔钱,但当她得知这名学生现在是全职太太,就直接拒绝了这笔捐款,并说:“你给我滚出去。家庭那么困难,还把你供到现在,你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众多支持中,也有人认为张桂梅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全职太太凭什么就不能得到尊重?这不也是一种歧视吗?

在我看来,张桂梅校长的观点没有错。此次事件中,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她的教育理念,并对此大批特批,而是需要将其放在一个前提语境中考虑。

桂梅校长所办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是她在亲眼目睹了许多农村女孩初中毕业后不能继续上学,过几年就嫁人的情况下,为女孩建立的一所免费高中,希望知识可以改变她们的命运。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就已经默认了教育者,即张校长的教育期望:掌握知识、走出大山,改变命运,拥有更好的人生。

免费的教育资源也有它的“暗码标价”。因为资源有限,还有很多人进不了这个学校。如果在这种条件下依旧让学生对未来自由选择,不给予指定高度的期待,接受资源的学生可能在毕业后不选择回馈社会,就无法发挥这一免费资源的最大价值,这实际上是对其他无法享受资源的人的不公。

其次,同时如果对被教育者给予期盼,也是对她们的激励,有助于毕业生们努力奋斗,成为独立自主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的良好发展也会惠及学校,尤其是对这所免费女高而言,张桂梅才能将更多生源从田间地头、从拒绝让孩子接受教育的父母手中抢夺回来,激励更多未受教育的女童,让这所免费女高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综上所言,学生们选择接受免费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其实是默许了教育者对自己的高度期待,如同一种契约。而这条契约是从道德层面限制了人生的选择的。这也是张桂梅会对这个女学生感到失望的原因。她办立女高的初心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积极参与社会劳动,而不是读完书就回家当全职太太,去依靠别人生活。后者实际上是对教育资源的变相浪费。

但因为这种契约是内化在道德层面的,才格外隐藏,表现在这次事件中就变成了关于“全职太太”的争论。我们可以类比免费师范生这一政策,也许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免费师范生在进入大学前要与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一段时间的中小学教育,而国家则会负责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费用,并发放生活补贴。如果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不想从事教师行业,则需要支付违约金。

尽管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没有跟每一位同学签署类似的白字黑纸的协议,但她们之间是有道德层面的契约的。学生要承诺的则是完成张桂梅对她们的期望:“我希望她们变得更强,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此选择成为全职太太,则是背离了当初预设的期望。就如同免费师范生在接受资源后拒绝从事教师行业一般,这是一种对契约的背离。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就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一层道德层面的契约,在社会期望的环境中每个人的选择也得是向上的,被期望成为“贡献型角色”。而在被资助者的身上,这层期望就更高,因此选择的自由也会被一定程度地约束。这不是张桂梅校长的“霸权”,只是一位筚路蓝缕的教育者对自己的孩子们的希冀。孩子们被期待成为自由独立、奋斗进步的强者。因此错不在“家庭妇女”,而在明知自己担负着这样的希冀,还依旧做出“家庭妇女”的选择。

教育让人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契约精神也不可以被这种“自由”所掩盖。遵守这份契约,当地的教育资源才会得到最大作用的发挥,才真正不会辜负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者。(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2020年11月03日 14:0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