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4500生活费被拒?“索要”和“给予”的性质截然不同

拓荒号:石亚茹 ((企业头条)
评论


近日,某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她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却遭到母亲的拒绝。于是来网上发表不满。

我们先看一下她的原话,这里涉及到四个关键点:

(一)不同阶段的比较,导致她心理失衡

高中阶段,父母可以四千六千的给她补习费,到了大学反而小气了,只给自己2000元/月的生活费。她认为前后标准不一致,大方程度不同,所以她很难接受。

对于这一点,我有以下疑问:

(1)高中给钱,眼睛都不眨一下?

这是女生自己觉得的?还是这每一笔的四千六千,对她父母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以至于给出去一点儿感觉都没有?

若果真如此,那女生上大学了,为何不能给四千,为何还要发脾气?

所以,这四千多,对父母来说没那么“无所谓”。

因此,何来“眼睛都不眨”就给她钱这一说?

父母为了孩子考上大学能付出到什么程度,每个人都知道(除了一些孩子)。给出这些钱的时候,父母有没有肉疼,父母心里最清楚。

高中都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到了大学,父母也许以为能轻松一些,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以高中的花费标准要求自己,他们的心情会如何?

(2)钱用在学习上和用在衣服化妆品上,是一样的吗?

这个问题,一个大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我就无语了。

一对父母,可以为了让孩子上某些课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很正常。但是,很少有父母为了让子女用上高档化妆品、穿名牌衣服而吃糠咽菜。

所以,用补习课的花费去比较生活费,这本身就是错误的。

(二)父母拒绝要求,还发脾气

有的父母确实情绪控制不太好,或者做事分寸拿捏不好,这个存在。

但是,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合理要求,都不会发脾气的。但是,若是父母以为这个要求不合理,那就另说了。

比如:

孩子写完作业了,想看一集动画片,很多父母都会欣然同意;

但是若孩子一个字的作业都没有写,却想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那父母很有可能发脾气。

所以,发脾气确实不利于沟通,但却能表达他们的立场。他们认为4500元多了,无法接受,无论是出于对孩子不懂得“感恩”的失望,还是对自己能力的“沮丧”,都会从过发脾气表现出来。

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问题。而不是只知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自己需要多少钱才能过上大学时期的体面生活,而忽略父母需要面对什么困难。

(三)同宿舍人挺有钱

同宿舍人挺有钱,然后呢?

你多要钱,到底是因为不够花,还是因为虚荣心?用父母的钱建立起来的虚荣心,就那么有诱惑力吗?

到大学,不是去攀比物质生活去了,那是象牙塔,在那里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学习和成长。不然,恐怕你毕业后,能不能找到4500元薪水的工作都不一定。

想要过上悲惨生活,就尽情地去攀比吧。

(四)两千不够花,所以翻倍涨?

若是两千不够花,确实可以适当增加。但是直接翻倍涨,是不是有点过了?

——到了月底只能去学校吃食堂?

你知道你这句话,刺激了多少网友的神经?

网友们都在问:“大学生吃食堂,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得出,这个女生或许认为在外面吃是正常的,吃食堂代表没钱了。那么,她是否认为每天去食堂吃饭就意味着自己是个“不那么富裕”的人?

那这句话便和第三个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虚荣和攀比。

对这件事,网友们可谓吵翻天了,分享一些仅供参考:

(五)想对父母说的四句话

孩子不满意父母给的生活费,这是一个话题,而不是一个“个例”。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这个话题就会热两天。

这件事乍一看,仿佛是一个“有什么条件过什么生活”这样简单的事,其实这并不简单。

孩子“主动索要”与父母“主动给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如果父母赚钱很辛苦,家庭条件确实不太好

这种情况下,若孩子依然主动要求提高生活费,那么这个孩子没有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如果父母主动多给,那是父母心疼孩子,愿意苦着自己让孩子过得体面。这种情况下,孩子要懂得父母的付出,怀着感恩的心走好自己的路,将来有能力再回报父母。

如果父母工作很好,家里条件很不错。

这样的父母多半会主动给孩子足够的生活费,让孩子过得舒心顺意。如果家长没有主动给,反而对孩子很苛刻,导致孩子不断提出提高生活费的要求,那么原因应该是这三点:

  • 父母有意识地想锻炼孩子独立;
  • 父母认为孩子花钱没有节制,想约束他;
  • 父母认为这些钱足够他上学用了,孩子却认为不够用,父母与子女之间评判标准不统一。

总体来说,在生活费上出现矛盾,一是“沟通”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消费观”问题。

沟通很好理解,我们下面重点说“品德”(责任心、感恩)和“消费观”。

如果你的孩子还没有上大学,那么恭喜你,你还有和孩子提前达成一致的机会,还有给孩子灌输正确消费观、价值观的时间。

对此,我们可以从这四点入手:

(1)高考不是终点站,而是一个里程碑。

我们在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白:高考不是孩子的终点站,而是一个里程碑。

所以,我们不要在高考前对孩子一种模式,高考完以后立马切换到另一个模式。高考前孩子以为自己是家里的王子公主,高考以后就变成一个跑腿儿的。这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益处。

我们先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一点,然后再将这个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可以让孩子正视高考,不那么焦虑紧张,更没有“高考不行了,一辈子就完了”的错误观点。同时,也会让孩子正视大学,不会认为到了大学就不用学习了。大学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成长阶段,一定要珍惜和重视。

(2)在孩子面前可以乐观,但是莫要打肿脸充胖子。

我们不需要和孩子诉苦或哭穷,让孩子分担我们生活的压力。但是同时,我们也没有必要和孩子夸张我们的能力,去做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

孩子长大了,要学会面对现实。一些家里的现状,我们可以客观地告诉孩子,让孩子懂得父母正在经历什么。同时,我们也要抱着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努力前行。

我们阳光的生活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承给孩子。这是一笔物质无法衡量的精神财富。

比如来自四川的李先生,女儿今年考上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他打算给刚刚入学的孩子600元/月的生活费,“不够用也没办法,只能节约。”李先生在工地上工作,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而这笔收入要维持一家人的所有支出。

女儿了解父母的状况,知道即使600元也是他们的最大努力了,她若是懂得感恩,她不会再对父母提出涨生活费的要求。反而,她会大学的时候,勤工俭学,寻找合适的兼职机会,给自己减轻经济压力,甚至帮助父母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

(3)在顺应现状的基础上,努力拼搏。

出生在什么家庭,不是孩子决定的。所以,要让孩子明白无论现在的家庭条件他是否满意,都要把目光放在前方。一味地抱怨当下,没有任何意义。

让孩子学会在顺应现状的基础上,心怀阳光,努力奋斗,从而逐渐改变命运,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4)消费观价值观,要从小建立起来。

虚荣攀比的父母,对孩子道理讲得多么富丽堂皇也没用,因为行大于言,孩子多半都会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事作风。

所以,若你觉得虚荣攀比没什么,那就不要指责孩子,多给他生活费,让他尽情购买品牌货,用这些外在建立起他以为的自信和地位。

如果,你不喜欢虚荣攀比,也不想让孩子虚荣攀比,那就要从自身做起,先做好自己,然后再从小引导孩子正确消费,买对的不买贵的。

比如我买书,基本都是在某平台去买,平时有喜欢的书就放入购物车,等到有满100减50的时候一起买。这个习惯我也告诉过我的两个孩子。不是这几十块钱我没有或者舍不得,而是有些钱没有必要去浪费。

但是,遇到急需要看的时候,自然不去管有没有活动、需不需要额外付运费,也要购买。

告诉孩子,买东西要看性价比,也要衡量购买物品的轻重缓急。

最后,附上某平台发布的《2019大学生消费报告》供大家参考,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 一边认真努力地搬砖,帮孩子们积累足够的教育费用;
  • 一边引导孩子不把高考做终点,一定要自立自强,到了大学勇敢体验各种实践,成长自己,成就自己。

来源:皓月长歌正面管教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侵立删,感谢。

标签:教育
2020年10月07日 16:1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