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用工荒”现象越来越严重,企业高薪招工,内部员工重奖推荐带新人,离职奖励复职,高工时价雇佣劳务派遣工,使用暑假工等等花样百出。
深圳的某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内部员工推荐可以说是用了十多年,早些年招工比较容易,普工入厂还需要给中介费用,有一定资质和年资的员工可以推荐别人走快捷通道入职,内部推荐主要是推荐人和被推荐人有相对熟悉的关系,新员工入职后问题比较少,比较稳定,可以减少一些极端事件发生。
慢慢的推荐成为常态,工人也变得越来越难招,从推荐人需要有资质变成有奖推荐,再到重奖推荐,到了今年的内部推荐可以说下了血本。
干满3个月时间,推荐人得到1800元。
被推荐入厂的新员工得到3960元,平均每月多得1320元 。
我们算算他的收入:以每月22天计算(每天工作8小时,加班2小时),周末加班4天。
深圳全日制最低工资标准:2200 元/月。
假设该员工工资2500元,换算为每小时加班工资14.8元/小时,平时加班1.5倍为22.2元/小时,周末加班为29.6元/小时。
平时加班共44小时,加班费22.2*44=976
周末加班共40小时,加班费9.68*40=1184
那么月收入2500+976+1184=4660。
该公司推荐入职3月奖励3960元,平均下来每月多给1320元。
那么新员工月均收入4660+1320=5980
该公司是买五险一金的,到手实收要扣个人几百,估计5500左右,貌似收入好可以。
当然这个收入只能干三个月,长期待下去第三个月以后就没奖金1320了,需要辞工重新推荐才有。
该企业每年都是应届大学生大专生的招聘接收大户,2017年号称全国各厂总招聘12000名以上大学生,也不知道到岗究竟几何?只知道这几年来每年报到的大学生是递减,2020深圳本部报到只有1200人,看来大学生大专生的缺口也不小。
产线的一些基层主管组长线长技术员,过去主要是倚靠大专生,几本外的大学生胜任,现在这些基层主管用推荐的效果如何呢。
利用推荐普工入厂的方式,也盯上了刚毕业一两年的大学生了。
可以看出对大专生的推荐并不给力,
基本工资3000元,换算为加班工资17.8元/小时,平时加班1.5倍为26.7元/小时,周末加班为35.6元/小时。
平时加班共44小时,加班费26.7*44=1175
周末加班共40小时,加班费35.6*40=1424
那么月收入3000+1175+1424+奖金400+津贴500=6600。
貌似还不错,但这个只比普工多了600而已,且这些员工是不给购买五险一金的,大学生只比普工多几百块,而且大学生最为看中的社保五险一金又没有,难怪推荐那么久也没啥效果。
而学校招聘来的正规名牌大学生,和一些社招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底薪差不多四五千,加班数量又比较少,离职率极高。
我们看下新入职大学生的心声,刚入职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很受不了。环境很一般,出入要过电子门,不能穿带铁的衣服,包括内衣。刚开始两周我还会化妆,两周之后每天洗个脸,涂点护肤品就出门了,对于环境,真没心思。厂区内有宿舍,4人间,有空调热水器,上床下桌,和大学差不多。宿舍环境还可以有空调。可以回宿舍午睡,每次醒来我都会思考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前半年都处于抑郁状态。当时考虑过离职,但是奈何刚毕业,自己能力也一般,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就想说再坚持一下,竟也挺了过来。一年后存了点零花钱,我觉得我该离开了,再不走我就废了。
每年招聘来的大学生,实际报到少了一批,入职前培训又走了一批,产线实习有减少一批,大部分坚持下来的几乎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的,先蛰伏一段时间而已。
很多企业每年招收大量大学生大专生,一个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还有往往政府会给补贴免税等,现在大学毕业生一方面就业难,一方面是招聘难,当然起源还是钱的问题。
制造企业如此之工资现状,根本不可能有技术提升,全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而不是成为类似台积电这些技术密集型企业,难怪华为被人捏住脖子就没法挣扎了。
地摊经济救急了社会最低层吃饭问题,什么经济才能救急用工问题,空荡荡的办公室越来越多
声明:本文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