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应该越来越优秀,为何教育问题不少反多?
教育成败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教育部历来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对师德师风的规范要求很严,而且对师德要求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升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根据教育部的师德师风建设的通知精神,细化了师德师风的各项规定,学校更是丝毫不敢懈怠,大会小会逢会必讲。
可以说,从上到下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深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教师无论在校还是在社会,都以师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尽管时有耳闻一些违反师德规范的例子,但这些教师始终是教师队伍中的极少部分,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严守师德规范的。
按理说,师德要求如此之高,绝大部分教师又都能严守师德底线,那么现在的学生教育问题应该越来越少,但事实上各校老师都感觉现在教育学生越来越难,教育问题似乎层出不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举例来阐述。
学生的主业是什么?当然是学习啦,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努力的程度和效果。当然,由于个体素质的不同,学习成绩自然是有高低之分的。老师们经常和学生讲:学习好不好是能力问题,肯不肯学是态度问题;有时态度能决定能力。这句话含义很明显,学校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但是,能自觉自愿学习的学生毕竟不多,绝大部分学生是需要督促的,甚至是严厉的督促;而事实上面对学生不认真学习,老师的督促很是乏力,简直就是白墙上刷白水一点用处都没有,根本不能触及学生的内心。那么能不能加强督促的力度呢?比如管教严酷一点?估计绝大部分老师不敢!
原因不言而喻,一旦管束严一点,生怕学生会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做出什么极端的事,祸及自身!被烙上师德不合格的烙印。因为师德规范特别强调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无论老师出于怎样好的出发点,一旦学生有事,最好的方式都是不合适的。因此,老师们为了不触碰师德底线,就尽可能不触碰学生的情绪底线。对学生的学习督促也就软而无力了。
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在不断纠错中逐步提高。学生正青春好动又懵懂的年龄,犯点错误在所难免,老师为此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天经地义;但是有时就是这些正常的教育行为也会触犯师德规范。比如让学生在教室外多站了一会儿、强制学生多罚抄了几遍课文、停课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等等;一旦不慎就可能酿成教育事故。
无论是对学生学习上的教学,还是学生品德上的教育,老师们时刻都得考虑师德规范,讲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教学的力度,力争完全符合师德师风的规范要求。
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其实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在此过程中自然会有失误;教师教育教学的力度不到位,自然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但是教师是无法预料实施的教育教学方式对某个学生是否有效,教育教学的力度是否恰当;最难意料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触碰师德红线。
预期有这么多的未知数,还不如保守一点。长期以来教师都具有了这种心理,貌似师资队伍很稳定很平静,貌似每一位教师都恪守师德规范,实质教育教学问题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潜滋暗长了,最终导致教而无为,各种学生教育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往往束手无策。
必须强调师德规范,但如何让教师既遵守师德规范,又能放手教育学生解决问题,这值得整个社会思考,非单单是教育界的事。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