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太累了,努力感动了自己,可却没有感动到孩子

拓荒号:石亚茹 ((企业头条)
评论

在中国做父母,内心永远充满了焦虑,这份焦虑来自于对孩子的期望和成长的磕磕绊绊。做父母的事事都想帮孩子解决,为他现在打好基础,为他将来铺好路,但这种事无巨细的教育,也让家长也心神疲惫。

中国家长是世上最无私的人,为了孩子成长和未来成才,甘愿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可以说做到了感动自己。但是太过于“无私”的爱,却很难感动到孩子。

什么是“中国式父母”?

第一, 将孩子的人生看做自己的人生,大事小事都管

做父母的天然有一种责任感,要呵护孩子健康长大,要培养孩子成才,将孩子的人生当做自己毕生的事业。大事小事能帮忙做的,全都都拦在自己身上,这种爱固然体现父母的伟大,但是却养不出独立有担当的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和思想,父母把孩子保护的太好,一点挫折和失败都不让他去体会,孩子会失去很多人生经验。凶猛的动物,是在大自然优胜劣汰中拼搏出来的,象牙塔里只能教出“傻大白”,家长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 过于重视孩子学习,忽略孩子个性发展

不否定在当今社会,学习是最有前途的事业,也是最扎实最有希望成功的道路。家长们重视孩子学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学习之外,孩子需要自己的个性,一味的压制孩子天性,他就像是流水线里生产出来的产品,规规矩矩但是也没有特点。

孩子需要努力学习,但学习的范围很广,除了科学类学习,父母也要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发展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有属于自己个性和特点的孩子,今后成长的空间会更大。

第三, 想要孩子听自己的,却忘了走进孩子的内心

做父母的总是天经地义的认为,孩子的人生应该是自己帮他选好道路,他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就好。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需要父母的认同和理解。

而“中国式家长”有个鲜明特点,那就是想要孩子听自己的话,却忘了走进孩子的内心,对孩子的意见不屑一顾,或者从心底就看轻孩子,认为他不成熟,所以双方之间矛盾长期存在,对彼此间的误会也越来越深。

父母对孩子的感觉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孩子的则认为父母“老古董,保守陈规”,存在巨大的意见分歧。

中国式父母教育下的孩子,存在哪些弊端?

父母过度的包揽,让孩子错失很多锻炼的机会,没有做过家务,也没有萌发对家庭的责任感,习惯了父母亲手送上来,养成了依赖心理,将来难有对父母的感激之心,反倒是习惯从父母身上索取,成为“啃老族”。

最重要的是,家长希望孩子做点什么,但是孩子做了却认为孩子做的不好,孩子不做了却指责孩子没能力,渐渐孩子就丧失了内心主动权,缺乏竞争精神,今后丧失了很多机会。

除此之外,不经世事的孩子内心往往很敏感,遭遇挫折时抗挫折能力也很差。如果父母保护的太好,今后容易摔大跟头。

家长如何全面发展孩子的人生?

第一, 适当学会放手

有育儿专家曾指出,爸爸带出来的孩子更优秀,因为爸爸不会对孩子大包大揽。孩子饿了,妈妈的做法是递上一杯水,而爸爸的做法则是让孩子自己倒水,顺便也帮自己倒一杯。可能大家会说这是“偷懒”,但不可否认孩子获取了劳动价值。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对孩子自身能力锻炼很有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孩子的家庭认同感和责任感,是双赢的局面。

第二, 学会尊重孩子,和孩子沟通

当我们大人在努力完成一项成就时,会欢欣雀跃想要告诉亲近的人,从他口中听到赞美和夸奖,这一点小孩子更明显,他渴望得到你的鼓励和尊重。

孩子成长需要父母高质量的陪伴,你选择蹲下身来和孩子交朋友,你就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你选择征询下孩子的意见,你就更能被孩子所信服,爱是相互的,你选择尊重了孩子,孩子也会尊重听从你。

第三, 抱有对孩子今后成长的期许,但也有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做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成才,但是成功的人就那么多,我们不放弃对孩子今后成长的期许,努力陪伴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要有足够的气量,接受孩子今后的“平庸”。我们都没做到的事情,孩子努力了也没做到,这是很正常的。

大家怎么看待这种“中国式父母”?

来源:小雪妈妈育儿经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2020年09月10日 11:40[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