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哭,只是个表象,我们关心的不是哭泣者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把哭泣看成一个信号,观察它在外界引起的连锁反应。”
去年年底,同事的儿子跳楼了,儿子虽然已经28岁了,但是忍受不了强势母亲的催婚,就一气之下结束了生命,只留给了父母无限的悲伤。这件事,在我们这个不大的地方立即引起了轰动和反思,都觉得很可惜。我们不禁质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怎么脆弱成这样?
家长们以为子女病了,心理医生却告诉说,“不是您的子女病了,而是您的家病了。”有这样一本书,写于40年前,可时至今日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从书里可知,一些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突出、屡教不改,大多与孩子的本质并无关系,而与孩子所在的家庭结构、关系以及父母的个性、行为模式关系更密切。
《热锅上的家庭》这本书是说心理不健康者,他们往往来自不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这本书告诉你,不要做热锅上的蚂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把问题放在系统中看,孩子以及夫妻的问题,要放到整个家庭的分析来,是系统理论带来的全新的思考方式。
和以往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不一样,这是一本小说式的案例,让人得以深入的探究家庭治疗的全过程,体会每个人心理变化。下面,将从“问题在哪里?直面问题、重拾信心”三个部分,分析家庭里常见的问题,在家庭序位和关系中成长。
一 提出问题:为什么孩子出现问题,全家人都有责任?
为什么孩子“生病”不治孩子,而是要和父母去讨论他们的观念。
中国的父母是从不在意孩子感受的,最典型的就是穿秋裤,我说我不冷,我妈觉得我冷啊。
如果说秋裤至少还代表了爱意,那放在大事上的时候:决定专业、工作、婚姻,因为他觉得那样好、他希望我那样。问题是:日子是我自己在过,为什么要以他们的感受为选择标准?然后他们觉得,这是为我好。
这真的是为你好吗?
同样在书中,16岁大女儿青春期叛逆,因为她的母亲有很强的控制欲,什么都管她。女儿想要离家出走,想要自杀种种问题折磨着这个家庭。表面上所有的矛盾都是由大女儿引起,其实里面暗藏着夫妻双方受着各自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复制着第二个想抛弃的、原来的自己。
1、家庭治疗的前生和今世
这本书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医学博士卡尔·惠特克合著的。在美国几乎所有心理咨询教育中都包含家庭治疗的课程。
家庭治疗到现在已有70年的历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一群科学家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期似乎与其父母的婚姻冲突息息相关。一旦父母激励争吵,子女就会发病,家庭系统的概念由此而生。
早期的家庭治疗多受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影响,只对家庭成员中的病人进行个别心理治疗。后来,家庭治疗就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使其成为不可被取代的心理治疗类型之一。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研究表明,只有当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心理治疗中来,甚至成为心理治疗的主体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自身和家庭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在我国推广的不太好呢?一是在忙碌的社会,把全家人聚在一起,不是那么容易。二是一些中老年人对心理咨询的接受度很低,不愿参与到咨询中来,这样就造成举步维艰的局面。但是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能够理解“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性。
2、本书中家庭存在的问题
你将建立的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重要。
本书用一个案例,分析了各种各样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学问题,父母与孩子,孩子与父母,夫妻之间,这些问题又如何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下面,先看这个家庭存在的问题。
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很棘手的情况,克劳迪亚企图自杀。克劳迪娅是布莱斯家的大女儿,16岁,觉得母亲什么都要控制她。经常离家出走,夜不归宿。这对夫妻对女儿的关心,并不是那么充满爱意,在关心的表面下潜藏着无情的攻击。
克劳迪娅总是嫌母亲卡罗琳对她百般挑剔。她的房间、她的朋友、她的作业……卡罗琳都要管。妈妈则认为,女儿不听话、不尊重她,总是违背她。直到有一次,摆放餐具,母亲出手打了女儿一巴掌,接着两人大打出手。
“我们现在无时无刻不在争吵,除了互相指责之外,我们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妻子卡罗琳回答道,丈夫忙于工作,而妻子过分投入照顾孩子和她母亲。更糟糕的是,他们对彼此的不满,从不正面反馈而向孩子诉苦。夫妻俩的关系日渐疏离。
父亲夹在女儿和妻子之间,被两面夹击。无论站在谁的立场,都会惹对方的愤怒。妻子甚至觉得丈夫对女儿的宠爱,是对她的一种挑衅。
3、家庭里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不要把你的孩子当成问题的替罪羊
整本书可以用如下概括:妈妈指责女儿——女儿反抗——爸爸和妈妈一开始联合起来对付女儿——后来女儿气走——爸爸妈妈也开始大吵。从整个过程,你能不能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正是大卫和卡罗琳婚姻不合,才导致克劳迪娅和丹的关系错位,被当成父母婚姻“替罪羊”的他们,表现出了一系列叛逆行为,比如克劳迪娅的离家出走、丹的自大傲慢。
随着这个家庭一次次的接受辅导,家庭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和最痛的伤疤被层层拨开,逐渐展露出来。孩子可能是夫妻关系的直接替罪羊,是夫妻不愿面对面解决问题的靶子,是夫妻一方无处宣泄的出气筒。
中国有一些俗语,比如“上梁不正下粱歪”“龙生龙,凤生凤”,都是说要从家庭的角度寻找原因。现在有多少家庭,为避免冲突而维持表面的和平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或互撕或暗战,上演相爱相杀的戏码。
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因此就对我们的人生具有决定权和控制权,这样的逻辑,合理吗?你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感觉的人,不是父母养的一条小宠物。这样的“爱”,不过是控制罢了。
最可怕的事情往往都是以爱之名做的!
应该从本质上去治愈一个人,就不能把某个人从家庭中割裂出来处理,而要将他的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去干预,去疗愈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段关系。
这就是本书的意义。意识到这点后,大卫和卡罗琳不再回避,开始直面婚姻问题。
应该由低我价值向高我价值转变
二 找到问题:直面原生家庭问题,在冲突中共谋婚姻的出路
如今家庭幸福的孙俪和邓超,其实都生长在不完美的原生家庭里。孙俪的父母离异,母亲薪水微薄,生活非常艰难。而邓超,再婚家庭中长大,对自己家庭充满了怨恨。众人当初不看好的婚姻,为何越来越好?
克劳迪娅,一直被认为“有病”,直到治疗后期,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才发现,克劳迪娅的病态表现,不过是她敏锐感受到了父母婚姻出现了裂痕,才不惜用“病态化”来拯救父母的婚姻。
俗语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直面婚姻关系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书中的大卫和卡罗琳也是兜兜转转直到治疗的后半程才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婚姻。
1、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分离和亲密,能分也能合
她了解,一个童年时期受到父母强烈攻击的人,终其一生都将陷入沮丧和不断挣扎中。
有些人结婚,双方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但有些人结婚后,双方是会变得越来越好,相互包容。邓超和孙俪明显就是后者,感觉孙俪婚后变得越来越开朗,感觉邓超婚后变得越来越有责任感。
二人好不容易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娱乐圈时不时有离婚消息传出。恋爱的时候,每当记者问到关于结婚的话题,邓超始终站在孙俪这边:“组建家庭的确是在我的人生计划中,但我不会逼着她结婚生小孩,我会让她自己选择。况且,现在我们和成家也没什么分别,那一纸合约真就这么重要?”
原生家庭的不幸福,父母的忽视和虐待等都会导致孩子性情大变,从小就埋藏仇恨的种子。这当然不是说将什么锅都甩在原生家庭身上,但太多案例告诉我们,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更容易变坏走上错路。
当林黛玉进入贾府时,贾宝玉对林黛玉一见钟情,其理由是“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这种“见过”,《红楼梦》给出的解释是“前世姻缘”,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所谓的“前世”就是童年。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中写到,恋爱关系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的再现。当人们深深地陷入爱情,并有着强烈的感觉时,可能都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强烈地被唤醒了。
也就是说,对于所有人而言,恋爱都是童年关系的一次轮回。轮回,是为了什么?有两层含义: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修炼你的心。
2、潜伏的危机—在冲突中共谋婚姻的出路
正如劳伦斯所说,你将建立的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重要。今天你为之努力的家庭,正是孩子未来的原生家庭。
“原谅教教主”董璇,当年她老公高云翔出轨后,董璇第一个跳出来说原谅他、支持他,而更早之前,她还是说“家庭比事业更重要”的女人,为了家庭放弃事业,一心想要当一个照顾老公的家庭主妇。
董璇遭遇了老公出轨的事,心思放在了事业和赚钱上,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果遭遇了丈夫出轨和各种冲突,应该如何自救呢?
无论是否拥有婚姻,女人永远不要放弃成长,更加不要害怕成长,相信时光不会遗忘努力生长的人。
如电视剧《离婚律师》中说:
“嫁个有钱人不如自己成为有钱人,女人只有在人格和经济都独立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外遇其实是配偶共同直觉“安排”出来的。夫妇双方时候导演了外遇事件,共同安排了外遇持续,甚至“东窗事发”。
婚姻不需要牺牲精神,它也不是阻挡你奔向自由的障碍,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最完美的相处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不管在哪种人际关系里,你都应该首先成为自己,追求一间“自己的房间”。
有爱时就深情,无爱之时便各自安好。当我们活的充实而又通透,才更能看清婚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理性地处理。最好的婚姻,分开时各自牛逼,在一起天下无敌,在精神上共同成长,可以成为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三 重拾新信心,组建充满爱的家庭
香港影视明星蔡少芬走到哪里都要把张晋挂在嘴边,告诉大家张晋不仅很能打,而且唱歌跳舞也很棒,不遗余力地为张晋宣传,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
刚开始并不被看好的两人,结婚之后确实越过越幸福。而张晋更是出了名的“宠妻狂魔”,在他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的颁奖礼上直接说:“我这辈子的幸福就是要靠她!”
婚姻里幸福的原因简单又统一:各自独立、互相成全、相互扶持、彼此尊重。
在这本书里,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医生提出,婚姻问题之所以会令夫妻痛苦,是因为“他们以为通往快乐自由的门在对方身上,而不在‘自我’身上。两个人都不敢跨越那道有着“自我探索”入口标志的门槛。”
1、一般家庭的共同模式
在长期的治疗观察中,作者发现接受治疗的家庭有着一些共同的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2、夫妻双方都去做“成年人”
德国著名心理治疗师亨利博亚老师在几十年的家庭治疗工作后感慨:“孩子要是有一对成年人的父母是多么幸运啊”。
常听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到黄磊孙莉这里,似乎并不起作用。从大学时候,他们就相知相恋。我从他们幸福婚姻最核心的感受就是,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认识你自己”是德尔菲神庙警示世人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的本源和根本目的。
想要成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爱情不是相互依附,而是各自独立坚强然后努力走到一起。婚姻也是一样,需要彼此的人格独立。
3、在家庭系统理论下,可以实施的具体步骤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指出,要想使家庭系统保持和谐的状态,必须满足三种需求:(1)连结,归属的需求;(2)平衡,维护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的需求;(3)秩序,维持正常平稳秩序的需求。
夫妻的关系是一个家庭的基石,一个家庭的最初建立,首先是一对夫妻,由夫妻关系连接家族,然后才有子女。所以夫妻间的爱与流通,付出与接受的平衡对家族的亲密程度是有很大影响的。
现在还是回到一开头说的话题:如何与子女相处?
再回头开头的一幕,你因为想不开,因为压力大,这纵深一跳,留给父母永久的痛苦。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亲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好好去爱孩子的母亲。所有的孩子最初学习爱别人就是通过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间情感淡薄或者存在着比如家庭暴力之类的问题,都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留下很深的影响。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写道:当我拥有你,无论是在百货公司买领带,还是在厨房收拾一尾鱼,我都觉得幸福,爱像一股暖流滋润着我。
爱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的不看好裹挟了太多外界因素,拿了一手烂牌不要紧,只有自己能决定人生的出牌顺序,不被看好的爱情依旧可以幸福。
案例里或许会藏着你我的影子,会让我们发现或自省,如果我们能够在关系里学会相互扶持、彼此喂养, 用心检视自我关系,那么,地狱就会变成天堂。
来源:奔跑的马大叔呀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