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舍不得和孩子“分离”,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

拓荒号:石亚茹 ((企业头条)
评论

前两天我看一本美国教育家写的育儿书,书里的一句话映入眼帘:“所谓成功的父母,就是努力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

不知你和我是否一样,当看到要做孩子“可有可无”的父母时,会惊掉了下巴!

别舍不得和孩子“分离”,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

“可有可无”,这四个字一下子刺痛了我!

“不!坚决不!”我在心里呐喊,“我要永远做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可或缺的人!我可不要什么可有可无!” 尽管如此,我还是强忍着内心的抗拒和难以抑制的心情看完了这段文字。之后,我思索了很久,最终不得不默默地承认——这位专家说的是对的。

别舍不得和孩子“分离”,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

为什么我说这位专家说的是对的呢?

因为只有亲子关系是唯一以“分离”为导向的亲密关系。

  • 像恋爱关系、伴侣关系、夫妻关系,都是以“聚合”为目标的,人们在经营这些关系时,都会以“更长久地在一起”为目的。
  • 而亲子关系则是以“将来能更好地分离”为目的。
  • 换句话说,一段好的亲子关系,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在未来某一天的、非常高质量的分离;
  • 反之,一段糟糕的亲子关系则会让双方痴痴缠缠,冲突不断,甚至在父母有生之年都无法实现和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分离。
别舍不得和孩子“分离”,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成人后,能够离开父母、另立门户,能够做到经济上自给自足,心灵上成熟独立,并有能力独自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这就实现了健康的、高质量的分离。

而那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让父母成为“可有可无”的人,正是孩子健康成长、展翅高飞的最好证明。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很多的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极大的认识误区。连我自己也是一样;在对待孩子像对待其他亲密关系一样,希望能够和孩子长久、亲密地在一起,不愿接受与孩子分离的事实。

回想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我很欣慰、但也有一点点后怕。如果没有看到这句话,没有看懂这句话,没有认可这句话,说不定,我性格里过强的掌控欲,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数不尽的折磨和痛苦。

别舍不得和孩子“分离”,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
  • 在这里我忘了夫妻关系才是我最该关心的事!为了孩子,我忘了夫妻相爱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前段时间孩子爸还找我闹过情绪,说有了孩子,我的心思全在孩子身上,对他不闻不问,我还半开玩笑的说:“难道你还吃孩子的醋”然后他就沉默了。

确实带娃这三年,我很少主动关心过他,孩子也不愿意黏他,他每天下班回家孩子基本都睡了,我一直以为是他们父子俩接触得少的原因!现在后知后觉是我引导错误的原因!

是我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爸排除到亲密关系之外了。

比如平时孩子的饮食,早教等我都很少和他讨论,错误的认为是给孩子爸减轻负担,都是自己默默地做了。所以慢慢地和孩子爸也没什么话说 。属于各自安好吧!

现在想想孩子爸是由于家庭分工而被排挤在外,他因为缺少参与感而倍感失落,也因我的忙碌和冷落而落下“病根”,使夫妻关系由疏远走向冷淡。这样真的是对孩子好吗?显然是错误的。

现在才明白这真的不是一个好信号。希望现在改变一切都还来得及!

别舍不得和孩子“分离”,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

我在想如果继续疏远孩子爸,疏于经营夫妻关系,会不会和孩子爸离心离德,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我想应该多少都会受到一点影响!

其实妈妈如果过于严实、封闭、专注的爱,不仅排斥了孩子的父亲,也缩小、勒紧了孩子的心灵成长空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记得有次和朋友闲聊,她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本来和老公就没多少话可说,有了孩子后,正好不用理他了。每天忙孩子就够了,省得还要没话找话。”

当时我俩就在一起抱怨孩子爸给我们的关心太少了,都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啊!

如果是现在她再对我说这样的话,我会告诉她的是:“正是因为有了孩子,你又那么在乎孩子,才要学着没话找话,借着孩子和孩子爸慢慢地亲密起来。”

别舍不得和孩子“分离”,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

是不是感觉完全不一样呢?或许开心会更多一点吧!

其实做妈妈的,真爱孩子,就要努力给孩子创造爱的环境,夫妻亲密营造出的融洽氛围,是孩子成长的甜蜜激素,没有任何副作用。孩子是需要父亲的爱的。

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以一种“寡母式”的抚养模式,会在时间的作用下,让母子关系或母女关系变质。

可以试想一下:一位母亲,由于抚养孩子而付出过多,甚至以“撵走”孩子父亲为代价,那做出如此巨大“牺牲”的母亲,将来怎么会甘心做自己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

为此,他们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让他们无法远走高飞。

别舍不得和孩子“分离”,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

不少父母非常害怕自己会成为孩子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他们拼命要在孩子的生命中占一席之地,甚至暗自希望孩子离了他们活得不好,这样,就无法和他们分离。

当然,这种扭曲的心态他们未必自知自明,常会一口咬定是因为孩子需要才无法和孩子分离。

我们要明白凡是死死抓着孩子不撒手的父母,都会以葬送孩子的成长为代价。而无论先知先觉,还是后知后觉,凡是愿意和孩子主动分离的父母,收获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得到和孩子更加深厚的亲密感,以及一种真正有益于孩子人生的、更高形式的参与感。

别舍不得和孩子“分离”,不惜以剪掉孩子的“翅膀”为代价

当接受孩子终将远离我们独自踏上人生旅途这个事实后,父母应在以下三方面提醒自己;

  1. 孩子总会有自己面对人生,你不可能照看他/她一辈子,与其晚放手,不如早放手。
  2. 孩子终究会有他/她的人生,你必须安排好自己的人生,让孩子放心地远行,这才是对孩子的祝福。
  3. 孩子不是你的伴侣,能一直陪伴你的只能是你的爱人;所以,经营好夫妻关系才是你的人生要事。某种程度上说,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4. 事实上,教育家所说的成为“可有可无”的父母并不是无为而治,也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而是在另一个方向或维度上、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毫不夸张地说,成为“可有可无”的父母,比做“死不撒手”的爹妈要难得多。
  5. ——END——
  6. (好文章重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
2020年07月06日 09:1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