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教育 > 正文

朱永新:新教育的九大定律

态度决定一切——教育定律之一米卢神话虽然破灭了,但他给中国足球带来的理念不应该随之而去。在中国足球队员的帽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Attitudeis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在预选赛上,中国队靠它打出了精神,打出了气势,终于冲出了亚洲。在世界杯赛中,中国队似乎把这个理念无偿地送给了韩…


朱永新:新教育的九大定律


态度决定一切——教育定律之一

米卢神话虽然破灭了,但他给中国足球带来的理念不应该随之而去。在中国足球队员的帽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Attitudeiseverything”(态度决定一切)。在预选赛上,中国队靠它打出了精神,打出了气势,终于冲出了亚洲。在世界杯赛中,中国队似乎把这个理念无偿地送给了韩国,在韩国队一往无前的时候,自己却大败而归。

其实,“态度决定一切”,不仅是体育的定律,更是生活的定律、教育的定律。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

说你行你就行——教育定律之二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

这是在社会上人们讽刺人事任免的长官意志时常常引用的经典妙句,这种亲情眼里出能人的悲剧或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闹剧若是出现在生活中,显然是可怕的。

然而有趣的是,这样一种“定律”用在教育方面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如果你想激励一个学生,你就不断地(当然也是适时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那他便往往能做得比别人期望的更优秀、更卓越。慢慢地,这个学生会变得“行”起来。相反,要毁掉一个学生的意志,你就不断对他说:“你不行,你不行,你真笨!”这样,原本是“行”的学生,也会逐步地丧失信心,变得“不行”起来。

仔细留心注意中小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你会发现一般是贬多褒少。似乎我们的教师认为:学生做正确是应该的,出错是无法容忍的。就在这种不成比例的褒贬之间,有多少学生的信心被碾磨得粉碎!真正的名师往往是严格与亲善的完美统一:他们既对学问一丝不苟,又能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近远期目标,并为学生点滴的成就而喝彩。会欣赏学生才会当好教师。

当然,这个教育定律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的。如果你能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真行;如果你能拥有强烈的自信心;如果你能毫不计较别人说你不行:你肯定会变得很行。让我们看看坂本保之介的故事。

体罚近乎无能——教育定律之三

在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是一对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用肯定与否定的评价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优良行为,克服和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奖励是一种阳性强化,分赞许、表扬、嘉奖等;惩罚是一种阴性强化,分批评、劝告、指责、申斥、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等。

在以上惩罚的过程中,有两条未被包括:一是罚钱,二是体罚。罚钱又叫“经济制裁”,在有些学校里仍然还在使用,如有些学校规定,上课讲话罚多少,迟到早退罚多少,打架骂人罚多少……我认为,第一,罚钱是决不可以在校园中存在的。罚钱其实不是罚学生,而是罚家长。罚了钱,孩子自然要挨家长的打骂训斥,这是借家长的手打孩子。第二,罚钱,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金钱万能”的阴影,感受到钱的威力无边,崇拜金钱,甚至会不择手段去寻钱。第三,罚钱往往要有人监督,所以班干部往往就专门盯住谁犯错谁有过,而不去认真听讲,不去关注学习本身。

罚钱不行,体罚行否?答曰:更不行。我认为体罚是无能的表现。一般说来,体罚会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说而不服,管而不理,教育方法“失灵”;二是教师情绪不好时的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三是坚信体罚能解决问题,消除危机。如有的人就说:“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

读书改变人生——教育定律之四

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时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日俱增。是的,如果说人类的物质文明可以通过建筑、工具等物化的形态保存和延续,那么人类的精神文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呢?一个刚刚诞生的新生儿,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精神世界又如何与身体的发育、成熟一道与时俱进?我认为读书是实现以上目的的必由之径。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具体阐述了阅读不同书籍对学生的影响,其实也从另一方面阐释了“读书改变人生”的哲理:

阅读描写杰出人物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

文学作品是影响人的心灵的有力手段;

阅读自然书籍是发展思维和认识能力的需要,是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

不论哪类书籍的阅读,都是课堂教学的智力背景;

课堂属于学生——教育定律之五

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探求新知的过程从一个侧面看也是发现常识、逼近常识、接受常识、利用常识的过程。像“地球绕太阳转”,可以说是一个最“常”不过、妇孺皆晓的知识,然而它由“异端”变为“常识”,却经过了怎样一个漫长而惊心动魄的过程啊!

在这个意义上,“课堂属于学生”这个道理的普及与“地球绕太阳转”十分相似。

当然,围绕“课堂属于学生”,虽未曾有过血腥的、惨烈的场面,但你能说它所面对的反对势力没有“地心说”一派那么强大和顽固吗?恐怕不能。“地心说”早已见鬼去了,而在明里暗中对“课堂属于学生”观点持“不合作”、反对抑或挑战态度的却大有人在。可以说,这也正是导致课堂改革推进不力、大面积教学效率长期低迷不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原因。

构筑课堂的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学生的增知长识,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就好像构筑一个屋子的目的是让主人遮风蔽雨,取暖防寒。我们说屋子属于主人,谁都不会持有异议;那么说课堂属于学生,又有什么理由投去一瞥怀疑的目光?

有人说,难道课堂就不属于教师?问得好!但它的“潜台词”(“课堂属于教师”,“师为主,生为客”)及其所蕴含的观点或许就是课堂没能“回归”主体(学生)的根本障碍所在。

表面上看,“课堂属于教师”没有什么错。但一旦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学生,课堂和教师就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义,那么我们就会清醒地发现,学生才是课堂的终极目的对象,而教师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或者比喻为桥梁和纽带。

作为“中介”的教师是不具备主人资格的,是不应该获得“归属”权利的。那么他的角色应怎样定位呢?我想,既然教育是为人(学生)更好地生存,那么,把教师定位于“护卫者”“服务者”“促进者”“协作者”等角色是很合适的。鉴于此,人们提出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以为深得教育“三昧”。

课堂属于学生。但“学生不是一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课堂必须有学生高度的参与,而且要做到全员参与(不是个别尖子学生的参与)、全程参与(不是一时半会的参与)和有效参与(不是形式主义的参与)。课堂教学绝不能是教师的表演(更不能是他的“独角戏”),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我个人主张,在一般课堂上,学生参与(这里指发言与其余听讲之外的活动)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性格主宰命运——教育定律之六

在我的心理学教育和研究历程中,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让我难以忘却:“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是的,性格在人的整个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性格有几个内在层次:生活原则层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它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总的看法,最稳定,处于支配地位,是性格的主导因素;对现实的态度层包括对别人、对自己、对事物的态度,是性格的核心和实体,是比较稳定的,它受制于生活的原则,但却制约着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层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是性格的表现特征,它主要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征,相对地说,它的可变性较大。

创造、创新是新世纪的教育主题,也是永久的教育话题,而这一切离不开人的创造性性格,而创造性性格在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却严重地缺失。对中小学师生的大量调查表明,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才能拥有创造性性格。我在长期的思考中发现,创造性性格类型的人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那就是勤奋努力、科学安排时间、虚心进取、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怀疑精神、个体独立以及对错误容忍、观点灵活并且具有不寻常的价值观念,等等。这些特征对于每个教师来说,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否重要,当然不言而喻。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的事。张教授有着独立的性格特征,他集“恒心、毅力、耐性、信念、傻气”于一身。在这种性格影响下,他19岁时读《资治通鉴》,日尽一卷或两卷,经过七个月,读完这部294卷的大书,并且还写了简明的札记。年龄稍大后,又决心读《二十四史》,于是他不畏艰难,不避寒暑,整整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将这部3259卷的大书读完,而且都用朱笔圈点,读得很仔细。1946年,张教授任教的兰州大学买到明刻本《皇朝经世文编》,504卷,收录424家的政治论文3145篇。他趁暑假休息的机会,经过50天的伏案,把它浏览了一遍。我又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倾其所有,使个人藏书达19万册……这就是顽强的性格的力量和顽强性格的魅力。

特色就是卓越——教育定律之七

几年前听的一个故事,已经记不大清了。大致是这样:一位建筑公司的老总要从一班普通工人中物色一名管理人员,工地负责人和他在工地转了一圈,问他有没有合意的人选。老总说,我要那个穿红色工作服的人。他解释说,大家都穿蓝衣服,只有他例外……有特色的人往往有追求,有成就。后来的事实证明老板的想法是正确的。

我想,特色就是卓越。特色就是鹤立鸡群,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理想创造辉煌——教育定律之八

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曾把理想、志向、抱负等比做航标、路灯、方向牌,说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迷茫一片的,没有志向的人生是消极颓废的,没有抱负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的。

大家都这样比喻,老实说,落俗套。我倒以为,大俗乃大真,大俗乃大雅,这个看似很俗气的比喻却揭示了理想、志向、抱负等心理学范畴概念的本质特征,包容了它们最主要、最深刻的内涵。现在的问题不是比喻是否落俗,而是这样的道理有没有真正融化到学生生命的血液中,有没有沉积到他们意志品质的基因组织中。

爱心产生奇迹——教育定律之九

有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艺……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钱梦龙只有初中文凭,魏书生的情况也是这样,但他们却登上当今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痴心不改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飞跃。

标签:家庭教育 育儿 校园 2018年12月10日 11:1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村心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