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尽管如此,中国父母还是很容易焦虑。
先是有《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这样的文章扎了无数父母的心。广州一位高管妈妈,给孩子一个暑假的教育花费高达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后有爸爸监督孩子写作业致心梗住院,引起很多家长共鸣。吃着最贵的药,安着最贵的支架,鸡飞狗跳地陪娃写作业。
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1、爸爸要有大格局,持久而深入地关注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在教育方面看重的是细节,而父亲更注重孩子的整体和方向的教育。
很多父母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
从家庭教育网站的交互数据来看,家长留言提问、咨询专家的数量远高于主动点开课程学习的数量。
这从侧面反映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更重视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而往往忽视了提前预防。
爸爸的大格局,第一维度体现在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要有一份确信,做孩子的“导航”。所谓抓大放小,比盯着孩子学习成绩起落更重要的,是对方向的把握,和在关键节点的关注和选择。
第二个维度,是对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很多爸爸每天起早贪黑,周末无休,想给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导致了“孩子见不到,夫妻没空聊”的生活状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婴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高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长期接触不到父亲的男孩会产生女性化倾向,而女孩会缺乏安全感。甚至有些孩子会用一些坏行为,如撒谎、偷盗、打架等来吸引父亲的眼球。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亲要持久而深入地关注孩子,才能了解孩子成长中身体、心理上的状态,恰当进行引导。
2、成为孩子的榜样,比给孩子留钞票更重要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中国青年网,曾报道过这样一对父子:
登封市42岁的张建桥,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一直在家乡当乡村医生。
但是他会在工作之余,每天利用空闲时间,钻研医学知识,先后考取了执业药师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之后又顺利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科文凭。
儿子受到父亲的影响,学习成绩也很好,附近邻居去他们家里串门的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父亲在一旁看书,儿子也在同一个房间自习,两父子都默不作声,但是非常有默契。
每当儿子没有毅力坚持下去的时候,他看到父亲每天工作那么辛苦,下班之后还在坚持读书,一下就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儿子常常对别人说:“爸爸是我见过学习最努力的人,他是我的榜样。
2016年的那个暑假,他们家里收到两封通知书,一封是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一封是父亲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
家长对于世界的认知、态度、情感和应当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美国发明家查尔斯·凯特林曾说:“每个父亲都应该记住,总有一天他的孩子会去模仿他的样子,而不是听从他的建议。”
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做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