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教育 > 正文

告诉孩子:格局决定未来

孩子的格局决定未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老祖宗这句话提醒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及早进行。那么,教育孩子,最看重的应该是什么?是格局。真正能够让一个人在世界上更好生活的,从来不是学历,而是格局。有些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与分数死磕上,除了考试升学就不知道其他可以走的路;而有些…

孩子的格局决定未来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老祖宗这句话提醒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及早进行。

那么,教育孩子,最看重的应该是什么?


告诉孩子:格局决定未来


是格局。

真正能够让一个人在世界上更好生活的,从来不是学历,而是格局。

有些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与分数死磕上,除了考试升学就不知道其他可以走的路;而有些孩子则学习之外,腾出一定的时间去看外面世界的风景,有时间去修炼自己的格局,这从长远看,潜力更大。

美国有个作家曾经谈到,因为从小家境不如人,他很自卑,于是一路走来都用考高分、拿奖状来证明自己;而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却再无第一名可拿,从此失去人生目标,浮沉多年才终于找到方向。

从小树立不一样的生命观与格局,人生才有无限可能性。

格局,会让一个人走得更快、更远、更酣畅淋漓。

告诉孩子:格局决定未来,父母必知!

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书架,要整理得干干净净,也要整理得恰到好处,把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放在正确的位置,不随意丢弃,也少有脾气。

真正有格局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认真地追求,但不刻意地需求;永远关注大局,而不拘于小节;有大目标,绝不囿于眼前的一切。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您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善于沟通?”

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

为什么关羽、张飞、诸葛亮会跟刘备打天下,是因为刘备有匡扶大汉的气概。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也就是格局,则是最根本的。

告诉孩子,把格局做大,便四面来风。

古人非常重视格局的修炼。

孔子说:“君子不器。”

“器”是一种有形的东西,比如某种容器。一旦有形,就容易满,容易限制住自己。这样,高度和广度就不足了。

在孩子教育的布局中,也要防止孩子过早被“器”限制住。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很早就一头扎进细枝末节的学习中,只知道埋头拉车,不懂得抬头看路。那么自己走了弯路也全然不知。

许多事业有成的人,特别重要的一点不是抢跑,而是在大势起来之前的敏锐眼光;如果你的抢跑跟大势是反的,这样的抢跑是南辕北辙,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每个孩子走的路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最好能拥有良好的知识构架,实在不行,格局一定要大。

有一句话是,格局决定结局。一个人学习的终极目的是让自己有大的格局,而格局并不是仅仅通过知识来养成的。

如何做大孩子的格局

家教传承

知识的积累和优良家教的传承而形成的富足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成才,未来可以走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基础。

事实上,家教传承的多少远比家庭的贫富重要。

父母的言行举止、素质修养以及厚重的人生阅历,对儿女的影响非常大,有些影响也许不是有意或者刻意,但是无形之中,还是起到了影响作用。

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子女对这社会的认知度。

父母格局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是否有文化,而在于是否有着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引导子女。

格局大的人,懂得轻重取舍,不会轻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他们看得很长远,短期利益无法改变他们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善良和有责任心,无论顺境逆境,不抱怨不悲观,对生活充满热爱。

而格局小的人,则自私狭隘、鼠目寸光。

为人父母,是我们一生中最为艰难的试炼,而我们传承给孩子的格局和精神,可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豁达乐观,正直善良,也勇往直前。

鼓励质疑

教育孩子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而有思想、有创意的人,最终会领先仅仅有技能的人。

如果我们只让孩子学习技能,那么,就注定要跟着别人吃饭。要是找不到器重他的技能的人,或者,科技发展,他的技能被淘汰了,那么,他就没饭可吃。

随着孩子成长,他就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时,家长千万不要不耐烦,要给孩子质疑的权利。

而质疑精神,是培养孩子独立思想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仔细想想,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给孩子质疑的机会,还真的不是很多。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是在灌输、引导、启发,恨不得用一秒钟就把现有的正确答案塞到孩子的脑子里,刻不容缓。

要清楚地认识到,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学习,都是“复制”,不是“原创”。

只有孩子自己去思考,提出问题,挑战权威,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才是他自己的思想。

在有容乃大的世界里,活得本色和酣畅淋漓,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我教育的意义和教育下一代的终极意义。

循序渐进

格局要大,但是做大格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

古人把人一生的心性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0到3岁,幼儿养性;4到13岁,童蒙养正;13岁以后到成年,少年养志;成年以后,成人养德。

而古代童蒙养正的家庭教育,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读书写字、洒扫应对进退等杂细的事宜之中,培养孩子的至诚恭敬之心,成为日后进修上达的阶梯。

现在有的父母盲目追求孩子教育愈早愈好,学的东西愈多愈难愈好,其实这样做不仅未必能使孩子成才,反而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古代很早就有人怀疑或不赞成过早施教。《世说新语》中有一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了未必成才。

宋代王安石写《伤仲永》一文,讲到他家乡有一个五岁能作诗的“神童”方仲永,名噪一时,其父带他四处炫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小,至成人,与常人无异,“泯然众人矣”。

标签:家庭教育 校园 育儿 2018年11月26日 15:18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村心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