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一期节目。其中一个小女孩的话我深有体会,脑海里也浮现了妈妈的身影。
1
她是来自广州碧桂园实验学校的8岁女孩许莹蓝在《少年说,听你说》节目里戳妈妈们的痛点。
“我有一个妈妈,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妈妈,可我的妈妈却与众不同,虽然她表面并不奇怪,可她非常爱唠叨……”
妈妈这么的唠叨。源于为女儿报了有9个课外辅导班,几乎占据了孩子整个生活。
为了孩子能自觉的完成作业,妈妈的唠叨简直如驯养动物般严肃。
快去写作业!字要写得工整!”
“你现在赶紧回房间去写作业,语文四十分钟,数学三十分钟,英语十分钟。快点去!”
许莹蓝神同步的将妈妈的话还原出来。讲到妈妈如此的唠叨,她很懂事的说:
妈妈,我知道你们都很爱我,但是我只想学我自己喜欢的兴趣班,这样我会学的更开心。学得更好的。
听完女儿的话,妈妈也明智的做出了决定:
孩子你之前说的对,应该快乐的学习,你说你想报什么兴趣班呢?
最后女孩的提议妈妈同意了。只报画画和爵士舞,但前提是语文,数学和英语都要考一百,争取考清华。
可想而知女孩的压力是越来越重了。妈妈的唠叨就没有停止过。
小女孩的话,让人深思。
谁不曾被唠叨过,谁又不曾唠叨过别人。
唠叨是一种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的表现。
而以下的情景你应该深有体会。
1,父母看到你在外面买各种垃圾食品,不好好吃饭的时候。
“崽崽呀,你怎么吃那么多的方便面,妈妈跟你说了,方便面不健康,不能吃。”
2,眼看作业越来越多,但你却一直不放在心上。
“今天不做,明天不做,你要拖到什么时候,妈妈都快被你气死了。”
3,好不容易在家休假,玩了最近火热的游戏。
“你都待在家里一天了,你说自己都干了什么,能不能让我省点心呀。”
4,做了好吃的东西,不管你在干嘛,先让你好好尝尝。询问味道怎么样。
“来,妈妈跟做了好吃的红烧肉,你也来一块。
妈,我在思考问题呢,你怎么没敲门就进来了。"
唠叨是一种病,得治
生活中父母因关注你,时常唠叨。如果父母唠叨的方式不对,对孩子来说就是伤害。
2
美术培训班外,遇上一位妈妈在大声训斥自己的女儿。
“其他小朋友怎么都能画好,你看你这画的是斑马吗?”妈妈恨铁不成地抖落着手里的画。
小女孩眼里含着泪,倔强地说:“别人家孩子那么好,你怎么不让别人家孩子叫你妈妈?”说完,头也不回地朝画室跑去。
这一刻,我有点心疼小女孩。
《创造101》里面的一首歌《别人家的小孩》,字字戳心:“别人家的小孩,妈妈每次提到他们就火力全开,学习好,语数外政史地当课代表,不得了,什么都第一,让我不开心,让我不开心。”
妈妈有多唠叨,对孩子的爱就有多深。
只是“牢骚满腹防肠断”,一味用“别人家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些话来打击自己孩子,只会让他们失去自信,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3
一次朋友聊天,无意中听到这样一件事:
有天,姐姐让外甥女试网上新买的鞋,当时外甥女正在睡觉,被她妈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兴许也是对新鞋没兴趣,所以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
我姐说:「你转个身」,外甥女转身。
「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
「颜色还行吗?」「还好吧。」
「款式还行吗?」「还好吧。」
「要留下吗?」「随你吧。」
「不喜欢也可以退的。」「随你吧。」
……
我姐看女儿这样敷衍她,怒火「蹭」地就上来了。
「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外甥女听了,低下头不说话。「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
见外甥女还是不说话,姐姐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外甥女的头。
「我在说你,你听到没?」外甥女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
「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猪脑子,难怪读书那么差,明天就跟我死回去。」
我听得背脊发凉,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这是在羞辱孩子。见姐姐发这么大火,大伙忙劝她消消气。
我觉得外甥女挺受伤的,想去安慰下她。可是从门缝里,看到她坐在床头抱着膝,倔强又委屈的脸,突然很心疼这孩子。
“唠叨是把小刀子”,爸爸妈妈有些言语,就像一把隐形刀,虽然看不见,却可能伤孩子很深。
刘墉曾说,好话坏话只在一念之间,试着坏话好说,狠话柔说,重话轻说,急话慢说,把话说到心窝里。
同样的事,如果妈妈的说话方式调整一下,孩子的表现也不会是抗拒。
语言是有魔力的,几个字串联成一句话,能给人带去严冬般的寒冷,也能带去春天般的温暖。
当唠叨已经变成语言暴力的时候,感染的不仅是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唠叨是病,要及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