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教育 > 正文

上戏木偶专业"走红" 其实并不意外

2004年开创中国首个木偶专业本科班的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木偶)专业(以下简称木偶专业)经过数年蛰伏迎来“柳暗花明”。备受社会关注的2018年上戏“艺考”中,只招18人的木偶专业引来1300多名考生前来报考,被舆论定位为“意外走红”。对此,上戏木偶专业青年教师秦峰却有不同看法,“木偶专业不是突…

2004年开创中国首个木偶专业本科班的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木偶)专业(以下简称木偶专业)经过数年蛰伏迎来“柳暗花明”。备受社会关注的2018年上戏“艺考”中,只招18人的木偶专业引来1300多名考生前来报考,被舆论定位为“意外走红”。

对此,上戏木偶专业青年教师秦峰却有不同看法,“木偶专业不是突然火了,而是一直在积蓄力量,如今又因木偶剧的‘与时俱进’重新回到民众视线中”。

木偶剧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游记》《八仙过海》等耳熟能详的故事都是热门剧目。不过,中国木偶剧人才的培养,历来都以家族传承或院团学馆教育为主,一度人才流失严重。

教育新闻网在上戏木偶专业二年级的课堂看到,十几个男生正练习“小和尚耍佛珠”,他们需要先用脚高高抛起佛珠,再手持小和尚造型的木偶去接佛珠。秦峰注意到其中一个男生不下5次的失败,忍不住走上前示范标准动作并讲解个中诀窍,最后说“心态要放好,一个技巧没那么容易练成”。


上戏木偶专业"走红" 其实并不意外


秦峰介绍说,其实德国、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已有五六十年的木偶专业本科教学历史。上戏的木偶专业注重于国际接轨,每年都会进行教学计划的探讨和研讨,参考国外木偶院校的丰富课程体系。除了常规的声、台、行、表,还有木偶操纵、木偶制作等包含木偶元素的课程,更会安排戏剧导演课、创作课,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艺术修养。

张泽文是秦峰的学生。现在大学二年级的他坦言,报考时并不了解该专业。刚入学时被问及读什么专业,会回答“表演”,但如今再提及木偶专业,倍感自豪。

“当时真是抢生源”,秦峰笑道,2004年上海木偶剧团联合上戏开办的木偶专业本科班,只有不到50人报考,最后招录到14人。不过,也正是这首批14位本科生,毕业后进入上海木偶剧团后表现出众,才引起了社会对木偶专业的关注,上戏还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木偶皮影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从2007年起,上戏木偶专业开始每年招生,2016年报考人数超过600人,2017年超过800人。

究其原因,秦峰认为这与中国目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国家政策不无关系。加之木偶剧演出的人物、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在与时俱进,逐渐受到市场的认可及欢迎,在一些艺术进商圈的活动推进中,生动有趣的木偶剧表演,广受亲子家庭欢迎,早已成为各大商场竞相“点单”的演出品类,“很多人被唤起了儿时的美好记忆”。

2017年底,秦峰的另一个学生、上戏2012级木偶专业学生彭昱畅登上热门综艺节目,其可圈可点的演技让更多人了解到木偶专业。这让秦峰也注意到,新的传播媒介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戏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积极作用。

从2004年至今,上戏木偶专业有约230个本科毕业生。根据学院的统计,差不多一半的人在全国各个木偶院团,其他也都没离开文化行业。

张泽文告诉我们,毕业后即使不进入木偶院团,不管从事哪行哪业,听到木偶这两个字都会觉得亲切,但凡与艺术相关,也都会想到与木偶元素结合。

“好的木偶剧表演者,要赋予木偶生命,让观众接受塑造的形象,需要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秦峰说,木偶专业与其他传统戏剧一样,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成材率不是很高,要真正成为木偶剧表演艺术家,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传承。不过,他也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学习中,大家对这个专业也越来越有信心”。

标签:木偶专业 2018年04月19日 20:44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村心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