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正式公布,并将于2015年7月3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的课程计划将使小学和初中课堂“大变脸”。据最新教育新闻获悉,下学期起,课时将打破每节课45分钟的惯例,此外,10%学时将用于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不再布置课外作业。
变学科 一二年级缩水英语课时
修订后的课程计划更加强调连贯性。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比如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不衔接的问题,再如将历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中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此次课程计划调整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学时设置有部分调整: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的学时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历史由过去的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其中八年级学时由过去的2学时改为1-2学时。生物在不增加周学时的情况下,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
语文一、二年级由过去的8学时调整为6-8学时。数学一、二年级由过去的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英语一、二年级由过去的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体育一、二年级由过去的3-4学时调整为4学时。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变课时 每节课长短可不同
以前每节课固定为45分钟已是“常识”,现在这一惯例将被打破,实行学时总量控制,根据学科、课型等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以此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
据介绍,这样的长短课、大小课搭配安排将进一步提高学校自主性,利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教学调整。此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长短不一、长短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至于体育课,也有个性化的“处理”,可以实行男女生分别小班授课。
按照新课程计划,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有学校老师表示,大小课时打破了固定的课时长度,如何安排课程、调配老师,将是下学期各校的关注重点。
变活动 10%学时用于实践
除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亲自实践的能力也越来越被重视。新课程计划要求加强学科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动起来,部分学科拿出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共计453学时。
在具体操作上,市教委也给出了方向。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时上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也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
此外,在七、八年级开展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将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变作业 低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以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一至六年级要在课内留有作业时间,低年级作业要在课内完成,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教师全批全改。实践类课程中,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市教委相关人士表示,这种一周一次的书面作业应该是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教师应全批全改。
这种“一周一次”作业的改变显示出一个新导向:对学生知识的检测将从“检查知识点”向“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转变。以往每天一次的作业主要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当天学习的知识点,而一周一次的作业,往往围绕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布置,可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一段时间所学的所有知识,甚至是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一直是中高考改革的重点。
变课程 专题教育课程瘦身
《课程计划(修订)》中专题教育综合课程的实施与以往也有三方面的不同。
以往的专题教育包括毒品预防、预防艾滋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专题,而且在不断地做加法,内容庞杂,各专题之间、专题与国家课程之间重复交叉多。此次调整,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内容,缝补了割裂的内容,将上述原来分设的专题整合为专题教育综合课程。
据教育新闻网获悉,新教材也出现了瘦身的趋势,与内容减负相配套,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了《中小学专题综合教材》,将原来的几十册教材压缩为现在的8册,其中小学一至五年级各1册,初中七、八年级各1册,高中一年级1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