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大学城里的“异地”关系如何更新

一座大学城,学生住城里,老师住城外,而且往往是相隔几十公里的城外,除了上课,他们还见面吗?师生之间如何处理这种“异地”关系?学生说:为了赶班车,老师下课都很“及时”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大学城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欧美。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聚集到一起,大学周围或者大学校…

一座大学城,学生住城里,老师住城外,而且往往是相隔几十公里的城外,除了上课,他们还见面吗?师生之间如何处理这种“异地”关系?


大学城里的“异地”关系如何更新


学生说:为了赶班车,老师下课都很“及时”

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大学城是一个舶来品,起源于欧美。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聚集到一起,大学周围或者大学校园本身就成了初具规模的城镇。典型 案例就是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然而,大学城传入中国后,出现了因果关系的倒置,从“有大学才有城”,变成“有城才有大学”——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平地起高楼,把若干大学搬迁过来,不过几年,大学城速成。

从上海松江大学城到市区,最快的交通工具是时速高达100公里的9号线,需要半个小时。对家住市区的老师,学校每天有班车接送。

大一刚进校,萧蕾就发现学校的晚饭供应得特别早,每天下午4点半下课就能开饭。“后来知道,为什么下课那么早,因为老师们都要赶班车,在晚饭前到家,所以重要的课不会排在每天下午最后一节”。

萧蕾和同学们都觉得,老师住市里,学生住郊区,师生关系肯定会疏远。“老师和学生,都是上完课就走人。辅导员唯一一次来我们寝室是大一。我们最熟悉的人是宿管阿姨,我至今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很多老师的样子都已经模糊了”。

沙青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学生,这所大学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城,进一趟城坐公交车要两个小时,所以学生们“基本不进城”。被中学生深恶痛绝的“拖堂”现象,在这里绝少发生。“老师一早坐校车到学校,中午和下午各有一趟车把他们送回城里。”沙青说,“如果没赶上校车就麻烦了,所以老师下课都很及时,有时候还提前三四分钟。”

天津师范大学位于天津西青区大学城内,学生张连昆曾在大一的时候,足足坐了1个多小时公交车,赶到市中心的南开大学听讲座。“为了杜绝类似情况再次出现,我再也没去过南开”。

拖家带口的老师一般住在市区,有的青年教师住在学校宿舍。张连昆说:“现在网络发达了,和老师交流不一定要面对面,邮件、QQ、手机都行。现在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很强,不会因为老师不在身边,就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无论是否身处大学城,与老师的交流方式都以电子邮件、电话等通讯手段为主,“面对面”并非首选。除了上课,学生与老师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学生也没这需求。很多学生对“答疑”、“开放日”这样的活动已然陌生。张连昆笑言:“没觉得和老师关系疏远,因为本来就不近啊。”

萧蕾认为,大学本身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师生关系并不需要多么“亲密无间”,只要保证有需要时学生能找到老师就行。她说:“大学城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师生关系,而是学生对大学认同感和亲密度的降低。整个大学城,灯红酒绿,各种小餐馆、小旅馆林立,什么店都有,像一个县城、小城镇,就是不像大学。”

老师说:这样的奔波对教学是不利的

重庆大学城距离市区三四十公里,建设时的口号是“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大学城内有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重庆大学城在规划时特别辟出了教师住宅区域,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周宗凯就住在大学城内。

周宗凯说:“学生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这种耳濡目染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课堂。”作为影视动画学院的老师,他几乎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做事,“晚上也会有学生来我的工作室,一起聊聊天、吹吹牛”。

“课堂讲解的仅仅是知识和理论框架,很多细节的体会和领悟,是没有时间和办法在课堂上讲的。比如学生来我的工作室玩,我给他们倒茶;再有别人来,他们也就会主动给人倒茶。这些都是在日常的合作和交流中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周宗凯说。

据相关教育新闻报道了解,在一个“关于广州大学城师生关系状况”的随机网络调查中,共有333名大学生填写了问卷。他们在对当今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评价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了“一般”。理想的师生关系,在“朋友型”、“长辈型”、“权威型”、“陌生人型”4个选项中,有70%多的学生选了“朋友型”。关于课余和老师的交流机会,选“经常”的只有7.5%,“很少”和“几乎没有”的超过九成。

周宗凯觉得,很多大学城在规划中没有设置教师住宅区,是一个失误。不住在大学城里的老师,一下课就得赶路,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

“这样的奔波对教学也是不利的。现在大学出台了很多规章制度抓教师考勤,老师每天得一大早出门,迟到还算教学事故。管理成本越来越高,但本质问题——人文化的师生交流平台建设,反而没有解决。把课堂变成车间,按点来,到点走,缺失人文氛围的塑造。老师把精力都花在了完成任务上,的确是没迟到,但讲课质量没法保障。”

而对多建在“荒郊野外”的大学城,周宗凯也持保留态度。“用大学城驱动周边的城市化,这个战略是对的,但应该考虑到大学城本身的完整性和城市化程度。把大学和都市生活分开,学生接触不到城市中的人,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如果这样,那不如让老师把自己的讲课视频直接发给学生。”周宗凯说,“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和同学、老师、周边环境、周边行业,有体验、互动、人脉关系建设,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活,也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

专家说:师生关系疏远和大学城没什么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宋振韶博士认为,大学时代的师生关系不需要像中学时代那么紧密,大学本身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生活的能力。如果还要求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那就是一种退步。

宋振韶说:“学生如果渴望和老师多交流,这种渴望非常珍贵,但并不一定要见面,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解决。比如,关注老师的微博、微信,就能知道老师日常的想法、动态。另外,可以在班级聚会、老师讲座等场合来弥补见面少的遗憾。学生也要更加珍惜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的机会。”

宋振韶说:“在大学城的特定环境下,学生期待和老师交流,可以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创造机会。通过努力得来的机会,也会更加珍惜,变不利为有利。”

在宋振韶看来,我们现在忧心忡忡的“师生关系疏远”,和大学城没有什么关系,即便都在同一个校园里生活,师生见面少也很正常,老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 “希望经常见到老师,这不太现实。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生涯规划,而不是期待老师时刻谆谆教导。这有点像小学生模式”。

什么是合理的师生关系?宋振韶建议,对本科生而言,就在课堂上多和老师互动,如果还不够,就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留下老师的联系方式,课后继续请教。对研究生而言,导师一般会有固定的例会、节日聚会,或者还有旅行,这些就足够了。


(教育责编:宋萌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