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留学 > 正文

哈佛反感学生自我包装 更看重个人潜力

据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有数据显示,美国61%的SAT(相当于美国高考(微博))满分学生被哈佛大学拒绝;2010年北京理科状元被美国11所名校全部拒录的新闻,也曾引起争议。高考状元,是中国高校的“香饽饽”,却在美国名校受到冷遇。中国人通常直观地认为是美国名校不看重学科考试成绩,或是对中国高考成绩…

中国教育新闻网报道:有数据显示,美国61%的SAT(相当于美国高考(微博))满分学生被哈佛大学拒绝;2010年北京理科状元被美国11所名校全部拒录的新闻,也曾引起争议。

高考状元,是中国高校的“香饽饽”,却在美国名校受到冷遇。中国人通常直观地认为是美国名校不看重学科考试成绩,或是对中国高考成绩的不认可。



事实上,美国名校然看重学科成绩,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成绩并非唯一的衡量标准。日前,在出席2014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时,哈佛中国区招生官庚威廉姆斯(KanoeWilliams)女士告诉媒体说:“我们要找的是有趣的人”。

哈佛峰会(HSYLC)是一个每年邀请哈佛明星教授、学者、学生与中美两国重要政界、商界、学术界领袖人物共同参与的项目。2014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从8月12日至20日于上海中学举行。澎湃新闻记者在峰会上近距离了解了哈佛大学在招生、人才培养上的观念。

招生官:反感学生自我包装,看重能力

期盼通过复制他人的经验来获取哈佛的“入场券”,这招恐怕行不通。

招生官威廉姆斯女士在2014哈佛峰会上表示,申请哈佛大学并不存在A+B=C的成功公式。想要得到哈佛大学的垂青,只需要“做自己”。

首先,哈佛想要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点上,哈佛确实有偏爱的学生类型:比如,哈佛希望招收的学生为人友善,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是个好学生,在社区中也是个好成员。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哈佛想要招收“老好人”,而是希望招收到性格开朗的学生。

而对于全才和偏才,哈佛招生官的这杆秤并没有偏向其中一方。威廉姆斯女士说:“哈佛校园中确实有很多全能型的学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偏才、专才就没有了进入哈佛学习。”

哈佛大学二年级的中国学生朱梦欧表示,她的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成才之路”:“有的同学是做电脑编程的,有的人练击剑,有人十几岁就写音乐剧,也有人致力于女权运动。同样也有性格内向但是数学天赋极高的学生。”

人们可能会误认为哈佛的学生需要有一长串的获奖清单,但事实上,哈佛所看重的是学生的潜力。哈佛上海中心执行董事、哈佛大学校友王颐表示:“这其实可以通过很小的事情来看到,不一定是大团体活动。不需要在各个方面去打勾。”王颐表示,这些可以在面试的交谈中,从细节处了解学生的想法:他做过任何事情,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动力;通过什么样的工作来实现目标。因此,哈佛的招生官很反感学生自我包装,而是看重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动力。

当然,学业成绩是非常重要的考核部分。威廉姆斯女士表示:“我们只会把你的成绩放在你们学校的背景下来看,不会与其他学校、国家作比较。”

领袖观:领导好自己,成为行业影响力

哈佛一直以来以培养领导力著称,而哈佛的“领袖观”却与中国人的理解有差距。

朱梦欧表示,过去自己认为做领导就是做学生会主席或者成为社团社长,但在哈佛念书的两年中,自己对于“领袖”的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首先,要学会领导好自己。

相关教育新闻:面对哈佛众多的教育资源和学生活动,需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按照哈佛学生朱逸伦的话来说,就是“特别坦诚地面对自己”,知道到底未来想做什么、想学什么、想怎样度过自己的时间。

王颐认为,哈佛的学习观和教育体系,给了学生进行自我调整的空间。而他自身就是个例子——王颐在哈佛期间学习的是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但他并没有一条道走到黑,现在他是麦肯锡公司全球副董事:“学习一样东西,并不一定意味着最后一定做这件事。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想法。哈佛的教育体系,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去做调整,可以随时换系。”

而哈佛的“领袖观”也并不是说要把学生培养为CEO或总统,而是要求学生成为某个领域中有影响力的人。朱梦欧说:“领袖就是做学术要成腕儿,做影视要成为star,做NGO就要把组织做大做强。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反映领导力。”

王颐认为,哈佛的核心价值在于给了自己一个做事和为人处世的标准,这种标准来自于身边周围的学生。“这些都令人受益一生,与最后毕业文凭没有直接关系。”

哈佛女孩:我们不是神,经验未必有帮助

在外人看来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对于朱梦欧和朱逸伦两位哈佛女生看来,却不过是过眼云烟。

朱梦欧说:“在哈佛学习是一个阶段性的经历,如果总是陶醉于哈佛的名声,反而是对自己的局限。”

朱逸伦则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更关心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哈佛的光环并没有给她带来负担。

两个女孩表示,进入哈佛后,确实时常有亲戚朋友或中学校友来讨教申请经验,她们把这看做是一种朋友间的帮助,乐意分享自己的经历。

但对于一些“哈佛女孩”出书的做法,两人都认为,出书的初衷是好的,买书看也是出于上进心,无可非议。但是,看“哈佛女孩”的书是否有帮助,这就很难说。同时,她们也表示自己对于出书介绍成功经验不感兴趣。

朱梦欧说:“每一个哈佛学生的成长经历都各不相同,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也未必能给读者带来太多帮助。”



(教育责编:郭雅玲 )
标签:哈佛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新闻 2014年08月22日 11:32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