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新课时改增体育课时 让体育课“活”起来

教育新闻网报道:7月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为每周4节,高中每周2节增为每周3节,并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另外,体育课也将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

教育新闻网报道:7月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为每周4节,高中每周2节增为每周3节,并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

另外,体育课也将作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课,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将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对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课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

9月即将到来,新学期,体育课会增加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还是未知数,要等正式文件发布,全国统一进行调整。

现状

学生身体素质在下降

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些年来,很叫人忧心。

相关教育资讯:省教育厅从2008年开始,每年公布浙江籍大一新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也希望借助这个倒逼机制,来提升学生的体质。

从测试数据看,2012年的大一学生体质呈两极分布:优秀率(2.38%)和良好率(40.63%)与2011年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为历年最高值。但,不及格率(10.39%)较2011年也有大幅增加。

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近3年来逐年上升。2012年超重的大一新生达4.06%,肥胖的学生达7.75%。

体重在增加,体质却在下降。2012年,耐力项目的1000/800米、柔韧力量类项目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均处于近5年的最低值。同时,这两项内容的优秀和良好人数,为历年最少。而不及格率为历年最高,分别达5.2%和6.67%。

学生的体质退步很明显,“军训没站几分钟就晕倒,跑步都会骨折。现在的孩子,太容易受伤了,像‘玻璃人’。”有体育老师说。

多种原因让孩子渐渐失去了运动热情

“现在的孩子,放养的少,活动范围不大,动的时间也少。”杭州濮家小学的体育老师杨晓曾做过假期运动的调研,他发现,“大部分孩子不会主动去运动”。

孩子们学业紧张、压力大,是所知的普遍原因。另外,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运动是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但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消磨了孩子大量的闲暇时间。

体育老师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体质。一名体育老师说,现在一些学校体育老师很缺,有些是兼职的,上课的效果往往要打折扣。而即便是专职老师,上课时,“内容乏味,程序化,并没有用心安排每一个环节,很难激发孩子的兴趣”。

对运动的应试倾向,也是造成孩子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初中的体育锻炼内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一个‘共识’,一切奔着体育中考,考什么练什么。”一名初中体育老师极为无奈。

此外,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吃苦,对锻炼不太支持,“过度保护”妨碍了孩子们对运动的热情。

困局

文化课和体育课课时怎样合理分配?

目前,体育课,小学1-2年级每周是4节,3-6年级是3节;初中每周3节,高中每周2节。

增加体育课课时,对孩子们来说是利好。但增加后,怎么排课?

比如,小学3-6年级的周课时不能超过30节,增加一课时体育课,势必要减掉其他课。

“教育部提出的这个要求非常好。至于在实际操作层面,体育课怎么排?减掉哪些课时来增加体育课?这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有心,总能排好课程。”杭州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表示,虽然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到教育部门的正式通知,但自己已关注到这条消息,也在做一些相关的准备,“如何在在校期间安排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活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课题。”

汪培新表示:“目前我们的课程计划,虽然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仍相对偏少。6-12周岁是孩子变化最大的阶段,是长身体的最重要时刻。在小学学校教育中,不光是体育,在整体设计中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孩子的身体素质成长需要,这甚至比文化课还重要。在我看来,小学阶段的文化课程还可以进一步缩减。”

体育老师吃紧怎么办?

另外,体育老师太缺,也是一个问题。

早在2012年,教育部统计发现,就全国而言,体育教师缺编30万人,非常惊人。

一名小学体育老师说,他和同事平均下来,每周有16-18节的体育课,而且大多数老师要肩负体训队训练的任务。

“如果只有现有的老师,两三个星期能勉强撑住,再长,大家都吃不消。”他表示,杭州入学压力年年增加,有些班级早已突破小班,是四五十人的“大班”,体育老师上完一节课,消耗很大。

按一个24个班级规模的学校来算,假设每个年级班级数都相同,3-6年级每周增加1课时,就要增加16节体育课,而这相当于起码要增加一个体育老师。这样看来,以后对体育老师的需求量,会很大。

杭师大体育学院负责学生就业的老师吕超说,这几年,他们每年体育师范类专业都会招生130个左右。从全国范围看,体育老师的缺口很大,尤其农村、偏远的小学,很缺体育老师,但因为条件不好、收入也不高,体育师范专业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去。而另一方面,市区学校对体育老师的需求量并不大,有些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转行当起了健身教练,“体育师范生的签约率大概在60%—70%。如果体育老师的待遇不提高,这个矛盾,会很难解决。”

运动场地,也是一个问题。市区的很多学校,人数很多,校园运动设施、空间都不够,特别是下雨天,几个班同时有体育课,场地就很紧张。

“如果教育行政部门能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做一个系统的考虑,能有一个全面、统一、科学的设置,制定好框架和方向,对于小学校长们来说,在实际操作中就会更得心应手。”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说。

经验

增强学生体质

要让体育课“活”起来

“增强学生体质,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杭州濮家小学体育老师杨晓觉得,最根本的,是全社会对体育的认知、架构一点点改变,而体育老师,则要扎实做教学,扎实了,效果才好。

“另外,要改变对体育的认识误区。每个孩子的体能都不一样,运动也应该顺其自然,运动能力强的可以参加竞技比赛,并不强的,也可以欣赏别人运动,感受体育的美。”

杭州人民小学校长郑志龙,是体育老师出身。他觉得,比增加体育课课时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多“玩一玩”。他心目中最理想的课程安排,是“上午上课,下午就玩”,但“现在的孩子没得玩,也不会玩。”

人民小学的“一班一品”已经做了好几年,也就是说每个班都有一项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竹竿舞、腰鼓、打陀螺、呼啦圈等等,想办法安排各种活动让孩子们“玩起来”。在郑志龙看来,体育课不光是练体能技巧,玩起来,培养运动的兴趣,也相当重要。

当然,对体育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浙大附中校长申屠永庆说,体育老师要更专业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至少有一两项喜欢且终身受用的体育项目,“而且,也要教会学生如何理解体育文化,培养体育精神。当然,这些并不容易。”

一名初中体育老师说,他理想中的体育课,其实很简单,就是“多介绍一些好玩的运动,多上一些孩子们喜欢的项目”。

“比如,我在教学中加入一些韩国综艺节目的玩法,他们会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再比如户外拓展,他们也很有兴趣。”

但这位老师也坦言,目前,在升学压力面前,这样的教学愿望很难进一步实现。



(教育责编:郭雅玲 )
标签:新课时 教育新闻网 教育资讯 体育课时 2014年08月11日 10:0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