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分析假期上新课背后的各种矛盾

发布者:郭雅玲       分享 评论 投稿
据教育新闻网有关报道;假期不准“上新课”的要求从全国到本市几乎年年都提,奇怪的是,“上新课”却在“十二道金牌”的禁令下愈演愈烈。“上新课”的背后,显示出家长、教育监管部门和教育体制的重重矛盾与纠结。有相关教育资讯提到,一边掏钱、一边吐槽是家长的矛盾。众多家长都想让孩子成为“全面发…

教育新闻网有关报道;假期不准“上新课”的要求从全国到本市几乎年年都提,奇怪的是,“上新课”却在“十二道金牌”的禁令下愈演愈烈。“上新课”的背后,显示出家长、教育监管部门和教育体制的重重矛盾与纠结。




有相关教育资讯提到,一边掏钱、一边吐槽是家长的矛盾。众多家长都想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全面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高分”。因此,成绩差的得补,成绩好的也得补,因为别人都先上了新课,你不补就要落后。正是在这种“从众心理”之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被自愿”登上了补课这艘停不下来的“贼船”;一边禁止、一边红火是监管部门的矛盾。这几年,教育监管部门对假期补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处罚手段越来越严厉。然而,各种民办文化补习机构假期里却越来越红火,“上新课”成了重要的赚钱方式。一边减负、一边考核是教育体制的矛盾。教育部(微博)门这些年一直在力主为孩子减负,“禁补令”的出台也是为此。然而,高中和大学的升学率考核却一直存在,导致家长们的抵触心理。有谁会不想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这无疑为补课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把假期“上新课”比作一只苍蝇的话,那陷于矛盾的这三方都是“有缝的蛋”。

首先是家长需要反思。很多家长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却为了孩子的补课一掷千金。作为补课最直接的受害者,家长为什么会推波助澜甚至甘之如饴?其中有一个现象需要重视,那就是高分学生的示范作用。很多高分学生正在走“全科补习之路”,目的是冲北大、清华等名校。正是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偏执,让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学习机器,一些个性和才能被扼杀。而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理,也导致把分数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准,跟风补课。要想不被“绑架”,家长们首先要给自己上一上教育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我们需要什么样“全面发展”的孩子?

教育监管部门更需要反思。前两天,在一则新闻看到:北京交管部门的领导说,不要认为交通拥堵是必然的,就以为交通管理无所作为,这同样适用于违规补课。其实,诸多领域的政策都是相当完备的,执行起来走样的问题就在于监管的力度不强和惩戒措施不力。不可否认,违规补课是全国都存在的问题,很难根治。但只要真想治理,办法也会有许多。

最应该反思的当属现行的教育体制。暑期“上新课”是应试教育的直接衍生物。家长、老师、学校乃至教育部门的纠结根源都在于应试教育。以考定终生、以考论英雄的教育评价标准,先逼着家长投身到补课大军中,再引诱老师参与其中,而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升学率在全省、各市中一旦排名靠后,就会逼迫教育部门在“压力山大”之下,对各种补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有消除掉形成市场的要素,才能够彻底消灭补课市场的繁荣。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教育部门这些年的努力,包括素质教育、大学扩招、自主招生等,这些努力都致力于把通往大学的“独木桥”变成康庄大道,让求学的孩子不再那么辛苦。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什么时候能让家长、学校、教育部门都不再纠结,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轻松的中学生活,假期提前上课的怪现象才能终结



(教育责编:郭雅玲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