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毕业发碗”到底该发什么“碗”?

毕业季,不少大学真是创意迭出:前些日子,中国科技大学为毕业生发戒指;如今,华东交通大学又要免费给交大毕业生每个人发一个碗,寓意是:出门在外,勿砸饭碗,以此祝福学生们前程似锦。发毕业戒指也好,发毕业碗也罢,如果纯粹为了纪念,倒也罢了;真要较真起来,非要和实际挂钩,就难免成了笑话。…

毕业季,不少大学真是创意迭出:前些日子,中国科技大学为毕业生发戒指;如今,华东交通大学又要免费给交大毕业生每个人发一个碗,寓意是:出门在外,勿砸饭碗,以此祝福学生们前程似锦。

发毕业戒指也好,发毕业碗也罢,如果纯粹为了纪念,倒也罢了;真要较真起来,非要和实际挂钩,就难免成了笑话。难怪有网友调侃:“学校给每个毕业生发个碗,也可能寓意着‘出去讨饭,记得母校’哦”。可见,学生们并不傻,他们当然清楚,即便给每个人发个碗,也并不能保证他们毕业后人人都有“饭碗”可端的。说到底,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仅与他们大学四年的个人努力分不开,也与大学给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知识学养、能力素质密不可分。而后者,往往决定了许多人的一生。

很多闻名于世的大师级人物在谈及其个人成就时,往往谈到大学对自己的影响。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就曾说过,西南联大奠定了他一切成就的基础,因为他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西南联大的学风、教风对他后来的工作“有决定性地影响”。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跟着张鸣上大学》一本书中也谈到,“大学的学习过程理所应当是一个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过程,一个训练学生动脑动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具有责任心。过客意识要不得。”大学作为学生修身长智、获取今后面向人生本钱的地方,本应让学生充满留恋、感念和感激。而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却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并不满意。曾有《中国青年报》等单位组织的一项共有近万人参加的社会调查显示,有34.7%的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其中有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还有39.2%的人觉得“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

当然,学生对大学生活不满意的教育话题并不全是大学教育造成的,在社会风气的熏染下,大学难保象牙塔的纯净。教育导向功利化、学术生态不良、师生关系淡漠是不争的事实。那些坚守讲台、专注课堂教学的老师,本是教育的常态,如今已成了媒体上的新闻。试想,在一个被“论文、课题、经费”所包围所裹挟的校园里,又怎么指望教师下功夫教书育人,怎么指望学生们下功夫努力学习?四年后,又怎么指望这些学生怀着对学校的感激之情,获得走向社会的“金饭碗”?记得曾有媒体到哈佛大学采访,面对他们图书馆彻夜不灭的灯光发出如是感慨:“相比他们,我们大学生四年的生活太安逸了!”

临近毕业,其实给学生发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大学究竟该给学生发什么“碗”——给学生哪些自立的真本事?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培育优良的学风教风,是全社会共同的呼声。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保持自由活泼的个性、活跃的思维,培养受益终身的学习力、创造力。不然,即使给每个毕业生发个“金碗”“银碗”,在这个变化神速的年代也难免不成了“讨饭碗”。


小编今日为您推荐话题太原代理记账,想了解太原代理记账的流程和费用相关事宜吗,请点击“太原代理记账”,每天更多精彩等待您!


(教育责编:彭丹丹 )
标签:教育话题 毕业发碗 毕业生发戒指 2014年06月20日 10:0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