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史无前例的727万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之际,中国官方作出上述决定。
除了愈演愈烈的就业难,官方作出这一决定的另一重大背景则是,在这一年里,中国踏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程。这场力度空前的改革,之于“嗅觉”敏锐者,首先则是无处不在的商机。
鉴于此,有分析预测,中国新一波创业潮正在到来,而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创业群体,料将成其中“弄潮儿”。
面对牵动中国数百万家庭的大学生就业的教育话题,当媒体多冠以“史上最难”或“更难”来形容就业形势之际,纠缠中国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更需要洞悉症结的冷思考。
大学生创业热情高,但实际上真正付诸行动的却很少,且鲜有成功。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成功率仅为2.4%,舆论多以“九死一生”对其定位。
“无论在资金、场地还是项目等方面,大学生创业都缺乏必要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洋对记者谈道,尤其需要一种能把学生的创业想法孵化成创业企业的机制。
在临沂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于建波看来,创业扶持政策的滞后也是一大问题,“大多创业政策都是针对毕业生离校之后的,但大学生创业的话,其实从大二开始就需要这些支持。”
基于种种现实,官方此次宣布“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同时,推出了多项扶持政策,要求“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
整体而言,有一种对大学生创业者‘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有必要的策略。这些政策能否尽快出台细则,并落实到相关机构,至关重要。
正是因为很多创业政策不具体、不细化,才影响到其落地。此外,制度不配套、效力不持续、保障不到位等,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外部政策环境。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直到现在,创业率依然很低,成功率极低,为什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采访时指出,因为没有对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
熊丙奇举例说,比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没有凸现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到毕业的时候再去鼓励创业,就很难有成效。
“此外,大学生创建的都是私营企业,而在国有企业面前,面临着非常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在熊丙奇看来,面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难这一时代课题,教育改革和经济转型,二者缺一不可。
猜您在寻找太原注册验资的相关信息,小编及时向您推荐,请点击“太原注册验资”,每天更多惊喜等待您,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者想法可以在文章底部直接留言,快与我们互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