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就业季。这个夏天,人数创历史新高的727万大学毕业生,再度让“就业难”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教育话题。
面对牵动中国数百万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媒体多冠以“史上最难”或“更难”来形容就业形势之际,纠缠中国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更需要洞悉症结的冷思考。
一边是大学生“怀才不遇”,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则是一些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存,凸显着谋求经济转型的中国正经历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一边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抱怨“学非所用”的尴尬,另一边则是一些大高校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大学如何对接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拷问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边是国家三令五申要求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边则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户籍、性别、年龄等方面设置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年年批驳却年年凸显的就业歧视,似乎成了就业季里驱之不散的阴霾。
……
如今,“金三银四”的招聘高峰时段已过,手捧简历的毕业生们正在漫漫求职路上做着最后的冲刺。走进那些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多角度剖析颇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连年“就业难”的冷思考:结构性就业尴尬何解?
网友吐槽高校“毁人”专业宽招生窄就业遭现实尴尬
毕业季临近,新一届大学毕业生纷纷踏上求职路。然而,由于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就业机会相对有限,毕业生们正遭遇着“拿文凭易、找工作难”的现实尴尬。
“不要报法语,就业已经饱和。”“别报新闻,那完全是个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网友在微博上吐槽高校的“毁人”专业。
对此,专家指出,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境暴露出高等教育诸多问题,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合理设置专业、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才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网友热议“毁人”专业医学、新闻遭吐槽最多
连日来,“高考加油,别报××专业”相关话题引爆网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共鸣。观察网友互动发现,医学、新闻、语言类专业被吐槽最多,此外,法学、管理学等专业也在吐槽之列。
由于工作压力大、安全系数低,医学成为被吐槽次数最多的专业。
网友“@若MAYBe”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她表示,“现在医疗环境不好,老有伤医事件,老百姓都不理解,老觉得医生都是黑心的,而且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好多专业都要博士,太难了,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腾讯微博网友“@吴祖君”也表示,不要报考医学类专业,因为人身安全容易受到威胁,并且现在的制度下医务工作者是一个弱势群体。
与专业门槛较高的医学相比,新闻学广受吐槽则不单因工作压力大,还因为近年来媒体门槛的降低,让本带有专业优越感的媒体,变得人人可参与,变相增加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对此,网友“@桂杰”戏言:“我发现一个土木工程系的学生也可以当好新闻记者。”
“@YY就是袁晔”则表示:“追求所谓新闻梦想的同学,请报个自己相对感兴趣的其他专业,然后辅修几门新闻课程,直接去找工作就够了。”
由于就业面窄、人才过剩,语言类专业与法学专业亦难获网友好评。
“英语就业前景相当不好,选择面小,且就是一门工具,没有特别用处。”四川网友“@发条橙橙橙橙橙橙”说。
网友“@Crystalsmx”则劝大家不要报法语专业,“法语就业已经饱和。你想去非洲吗?月薪上万,而且所有的福利条件都很好,你去吗?可惜只招男生。”
“@LaBOGO”则调侃道:“我是学法学的,其实说起来除了学习辛苦和就业率极低以外,这个专业还是不错的。”
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专家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专业学科设置跟不上社会变化,大学生质量下降,毕业人数连年攀升……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心病“,也给了“读书无用论”再次登场的机会,有的网友甚至建议“不要读大学,去念蓝翔技工”。
对此,熊丙奇告诉记者,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各方合力破解,而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讲,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根本性的问题。
“目前高校专业、学科设置没有足够的自主空间,老师给学生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采取什么样的培养模式,都受到行政的干扰。所以,只有有了办学自主权,高校才能应对社会不断变化的形势。”
与此同时,熊丙奇也指出:“我们不但要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要扩大学生的选择机会。”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学校自主办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方式。这样,学生能够学到感兴趣的专业,也将迫使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他说。
事实上,近年来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已饱受社会诟病。熊丙奇表示,“目前高校多强调教师的论文、课题、经费,导致了教师不重视人才培养,师生双方共同应付课堂等现象。”
“课程老化、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也没有培养起来,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不如高中生的说法。”熊丙奇说,高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教育教学质量。
在熊丙奇看来,大学生依靠自身努力提高个人能力也很重要。除此之外,他还呼吁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很多学生直至高考志愿填报时都还不知道该选什么学校和专业,这凸显了中国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足。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告诉学生应该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该给大学生活定下什么样的目标,该怎么样在学习中完善自我。”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