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新职场规则:谁说同事难成朋友

发布者:阳光超越       分享 评论 投稿
当今社会,职场人为人际关系焦虑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宫斗剧近年来因此被奉为职场宝典,一再重拍热播;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网上跪求“对付勾心斗角的同事的心得”;职场新人在QQ群、微信群里扮演苦命“妃子”—被另一个“妃子”即同事算计……其实,同事并非“天敌”,竞争不排斥友谊。在中国社会大迁…

当今社会,职场人为人际关系焦虑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宫斗剧近年来因此被奉为职场宝典,一再重拍热播;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网上跪求“对付勾心斗角的同事的心得”;职场新人在QQ群、微信群里扮演苦命“妃子”—被另一个“妃子”即同事算计……

其实,同事并非“天敌”,竞争不排斥友谊。在中国社会大迁徙时代,儿时伙伴因为学业、工作、家庭而各奔东西,日常相伴最多的往往是同事;人们对竞争有了新理解,重在自我挑战,未必要你死我活;新技术的应用使职场与生活日趋融合,同事更多的人生侧面深度交叉……王家卫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果不抱成见,同事就可能成为你最亲近的朋友。

“一天呆在一起10小时”

南京学乐文化公司客户经理李笑贞,家在山东,3年前从沈阳大学毕业来南京工作,无亲无友,“如果我不和同事厮守,那我就得独自吃饭,独自逛街,独自看电影……多恐怖啊,我又不是独行侠。”

李笑贞是中国社会大流动的缩影。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现代化进程中,80%的人口远离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当旧时伙伴天各一方,同事就替补成为新伙伴。南京女孩朱明扬去年毕业到南京城市建筑设计院工作,同批入职的7个新人6个家在外地,7个人立刻形成了一个圈子—“年轻、单身,生活习惯差不多;新人,一时不能融入老同事的圈子,当然我们7个一起玩。”

中国职场的加班惯例也让同事有更多时间厮守。2013年底,全球著名市场调研机构GfK对中国等8个国家的800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公认最勤劳,每周平均工作时间44.6小时,排名第二的德国员工仅工作35.5小时。年轻人在公司加班的时间远远超过平均值。“总是加班,我们一周6天窝在一起,每天起码呆在一起10小时,”朱明扬说。

新技术使职场与生活呈重叠状态,将同事越来越紧密地扭结在一起。曾经,午休时间的主打项目是打牌、K歌、吃饭、逛街,现在是网上淘宝、理财、追热剧以及研究相亲策略。同事微信群风行一时,下班后各回各家,还聚在群里聊天。中石化南京工程公司的王静,和同事建了个“只谈风月”微信群,她笑言,“进群毁三观”,因为大家都不设防。比如一个小伙伴开玩笑说,“单身的医生护士,经常要值夜班,工作压力大,很容易相互产生感情。羡煞我也!”同事间到了分享理财、恋爱这类核心私生活的地步,想不成为朋友都难。

同事能成朋友,关键还在于人们对竞争与成功有了新理解。竞争应该正当、有序,赢得自豪,输得坦荡;成功是自我实现,不是尔虞我诈;职场升迁不是成功的唯一路径,人生其他方面也可以造就成就感。在朱明扬看来,工作时“发挥出自己的最好状态就是成功”,而王静最佩服的是一个同事,业务能力看似平平,“但他在微博上经营一个创意设计的栏目,粉丝都过10万了!”

师徒情?战友情?职场N种友谊

如果细分,同事友情有哪几类?

香港科技大学人类学博士邱月做过田野调查,结果显示,同事关系的亲疏、办公室友情的类别与职场性质有一定关系。“以往单位不强调竞争,讲究年资,师徒情、兄弟情比较普遍;如今竞争激烈,很多公司同时强调团队合作,竞争是以部门为单位的团队比拼,而非个人单打独斗,这样,在讲究创造力、不论资排辈的公司,一个部门的同事还会处出"战友情"。”

师徒情、兄弟情多出现在年龄较长的群体里。在省关工委工作的高丹丹,18岁入职,办公室7个同事,两位退休,其余5位已经朝夕相处20多年,“简直就像兄弟姐妹。”高丹丹的爱人是同事大姐介绍的,现在她和老公一闹别扭,就向大姐隔桌吐槽。20多年来,高丹丹们陆续结婚、生子,同事聚会也演变为家庭聚会。高丹丹笑道,“等退休了,我们几个老太老头一起去跳广场舞。”

年轻人的“战友情”是怎样的?记者把话题发到知乎网上,网友秋心的回答是,“自己在广告公司工作,发现同事很容易成为朋友。一是公司年轻人多,有激情的人多;二是广告业没啥权力油水可争,凭能力吃饭,不论资排辈;三是广告公司人才流动性大,相互间没有解不开的结。”秋心格外强调了第四个理由,“部门之间竞争激烈,办公室同事一致对外,简直是战友情”。

强调团队精神的公司,催生的“战友情”不是同仇敌忾,而是共同奋斗。在上海“帮5买网”工作的“洪七公”很为自己的公司文化自豪:推崇自由与随意,鼓励员工选取自己喜欢的小说角色或明星、作家等人的名字做化名,办公室布置随意,但有一点必须谨守:团队精神。“我们做项目,得部门8个人通力合作,有人负责前期市场调研,有人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方案,有人根据方案需要编程……”“洪七公”说,“赶工的时候,我们8个同吃同住同劳动,绝对革命感情。”

还有一种同事友情叫惺惺相惜。“两年前,我有个同事辞职回老家了。”南京太平洋保险(601601,股吧)分公司的苏明生,说起这事颇为感慨。“我们只是一起入职时见过,他要走的前一天,我们聚了一下。他是铩羽而归,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他已经退了房子,我说今晚要不住我家?他说,他有一家快捷酒店的会员卡,还能在这个城市免费住一宿。”

这句话让苏明生特别伤感,因为他也有过职场失意、黯然离去的经历。他说,职场的苦恼,不愿和家人说,倒是同事之间,有共同的工作体验,更能相互理解。人生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身份的朋友,他现在的朋友就以同事、同行居多。

邱月的田野调查还显示,在员工平均年龄较小、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厂里,同事关系更紧密,感情比友谊更深一层。比如一间工厂,打工者多是农村出身,平均年龄18岁,“人际关系建立在传统的地缘、血缘关系上,循着亲戚或本村熟人关系,一个带一个出来,进入同一家工厂,一个庇护一个”。她的这个观点在去年大火的《打工女孩》一书中也有表述。该书作者张彤禾在东莞工厂做了3年采访,她去过的每一间工厂,打工者都按家乡分成各种老乡帮,上班互相照顾,过年一起回乡,跳槽一起走。

不过,在竞争激烈的公司,同事友情有时难免会打折:同事可以成为玩伴,但难以成为交心的密友。苏州来鸿公司的张郁与同事的交友原则是,“以吃喝玩乐为主,少谈情,不谈钱。”张郁每月都有销售任务,难免会和同事撞车。她实话实说,“你抢了人家的客户,哪能指望人家成为你密友?”

能不能“往前一步是幸福”

既然办公室友情遍地,那么年轻男女同事能否“往前一步是幸福”?记者问在南京知行咨询公司的何真是否会尝试办公室恋情,她大笑后断然否认,“和男同事成天厮混,哪还有感觉,都是哥们姐们了。”她们公司里年轻人居多,5年来,却只有一对同事修成正果。

拒绝办公室恋情似乎成为中国年轻人的职场守则。但在邻国韩国,办公室恋情却是遍地开花。韩国新韩银行做过专项调查,全公司内有办公室夫妻563对,占全体员工人数9%;特别是20-30岁的年轻职员,每5对新婚夫妇中,就有一对是办公室恋情的结果。

旅韩学者王元涛分析,韩国的企业文化是办公室恋情的幕后推手。职场年轻人太忙,没时间接触足够多的异性,而韩国公司盛行酒文化,酒局多,激情告白的机会就多,如果被拒绝,哈哈一笑就遮过去了。

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李宇乾分析,“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韩国人不像中国人有好面子的传统。”老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记者采访后发现,年轻人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怕“丢面子”。在南瑞国电工作的汪俊,曾经追求过女同事,被一口回绝,如今见面还尴尬。“没表白的时候,大家经常一起吃饭K歌,后来我和她都避着不见面了,万幸不在一个办公室。”南京理工大学的黄小明则后悔没表白:“一直不敢追,万一被拒怎么办!”结果那姑娘去年年底结婚了。

研究中国婚姻变迁的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罗伟认为,中国办公室恋情稀见,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与自我意识有很大关系。韩国女性在职场惯于“示弱”,给足男同事英雄救美的机会。“中国职场女性争强好胜之心比韩国女性强烈得多,容易吓跑一些相对弱势的男同事。”罗伟说,中国传统的婚姻观讲究男强女弱,“办公室恋情的局限性就很大,大多是女下属嫁给男上司、后入职的女性嫁给资历较深的男同事”。

在南京中兴通讯(000063,股吧)公司工作的刘畅(化名),老公曾是她一个部门的同事,“我刚入职,他已经工作3年,很多事是他手把手教我的,就顺理成章恋爱结婚了。”有意思的是后来剧情反转。刘畅业务水平很快赶超老公,待遇也高过老公,虽然刘畅说“高不了多少”,但亲戚朋友问到这事,表情都是“哇,你们家女强男弱啊”。罗伟研究发现,“办公室恋情如果女强男弱,弱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否则就很难稳定。”

李笑贞借用崔健的歌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来解释为什么不想发展办公室恋情—“现在行业新陈代谢太快,谁知道我们这行明天会怎样,我可不想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于生存的考量不愿选择同事做伴侣,但也有人依然保持对世界的热情—两个人做同样的工作,朝夕相处,太闷了;如果另一个人在其他行业,也许会看到不同的世界。至于同事,做朋友就好了!

您可能感兴趣:太原一般纳税人代办http://www.uninf.net


(教育责编:彭丹丹 )
标签:新职场规则 职场N种友谊 2014年04月20日 10:55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