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北京上了建华小学 一只脚踏入著名的十一学校?

国际国内资讯,现在是四月份,对于很多家里有6岁孩子的家长朋友们来说,基本上是头疼到极致的一个时间段。为的就是一个“幼升小”。从3月开始,一直到6月,最晚7月,您就得把孩子上小学的事搞定了,而在那之前,得带着孩子在各个小学之间到处奔波考试,你在选它,它也在选你。听起来很有诗意,但是这…

国际国内资讯,现在是四月份,对于很多家里有6岁孩子的家长朋友们来说,基本上是头疼到极致的一个时间段。为的就是一个“幼升小”。从3月开始,一直到6月,最晚7月,您就得把孩子上小学的事搞定了,而在那之前,得带着孩子在各个小学之间到处奔波考试,你在选它,它也在选你。

听起来很有诗意,但是这事做起来就不那么浪漫了。昨天上午,北京民办小学建华实验学校小学部“幼升小”开考,场面相当热烈,3000多个孩子竞争280个名额。北京市民都知道,其实这所民办小学,并没有像什么实验二小啊、史家小学啊,那些传统的公办学校那么有名,而且他民办嘛,学费自然也是十分高昂。那我就不明白了,它怎么还是这么火?

这你可就有所不知了。这建华小学,确实没有那些传统名校那么有名,但是说到它的民间名字,那名气可大了去了,不少家长都叫它:“北京十一学校小学部”。据传说,上了建华,就算一只脚踏入著名的十一学校了。

那这就很正常了。接下来就是家长们永远在念叨的那个套路:“上了好小学才能上好中学,上了好中学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有好工作”。那这真是建华小学PK掉不少公办学校的原因吗?它火爆招生的背后又说明了哪些新的问题?

孟女士:等你有了孩子我告诉你,一上幼儿园你就给他找小学!

孟女士说她的儿子呢,上午刚刚结束北京建华小学的幼升小考试。建华的招生比例,两年前1000个孩子报名,招280,;今年报名3000,同样,只招280。10个里,录一个。

早上9点考。孟女士带着儿子提前2个小时就到了。而只提前半个小时的庞女士连车位都难找到。考试现场的火爆程度,家长们都没料到:

孟女士:它是一次性进去450个,分15个考场,一个教室是30个孩子。

根据统计,因为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的扎堆儿入学,今年北京的小学入学人数将超过20万,这几乎比09年增加了一倍,是近五年里的最高峰。而具体到民办小学建华,此前大受欢迎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它和重点中学十一学校的关系。在学校的“升学信息”一栏,写着“我校是唯一被十一认定的小学,55%到70%毕业生升入十一学校和建华学校实验班”。不过建华小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否认了所谓的“对口”关系:

提问:不是说从建华小学毕业肯定能直接上十一?

负责人:这个绝对不可能的,我们一直在跟家长做澄清。

其实包括庞女士在内的不少家长们也知道,两个学校不能划等号。那么,如果没有这层关系,为什么学费较为昂贵的民办小学今年招生如此火爆呢?

放眼北京,1月东城区新推7所优质中学和普通小学搭配的重组学校,3月海淀区再推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而就在上周,西城区也以15个街道行政区划为基础,划分出11个学区以实现学区内部教育共享。

然而推动“就近入学”的步伐却依旧赛不过家长们对“就近就个差学校”的担忧,上划片的公立小学,不如考个交钱离家又远但优质的民办小学:

孟女士:它现在就是说划片,以前没有。

提问:所以大家又有点怕说被划到不好的学校?

孟女士:有好几个都说我划的那个不好,我不愿意上。

于是在不少幼儿园,为了一个优质民办小学的名额,4、5岁的孩子通常要提前经历“模拟考”,而家长们的宝也只能压在这“10:1,1就是我家孩子”的比例上:

庞女士:都是要模拟考的。考了一次了,就大概照着幼升小的这个模式。就包括什么思维题、逻辑题、计算题。还给我们开家长会,说考试的情况比例什么的,就跟上学是一模一样的。

显然,优质民办小学大热,这样的现象是教育尚未达到均衡化的结果,但它同样也是继续教改、推进公办小学“零择校”的动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者储朝晖:作为一个统一的程序规范,由于不同学校之间还是有差距的,那么这个划片可能起到一个阻隔的作用,但是同时必须真正的采取措施,让不同学校之间进一步均衡。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措施”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只要有差别,他肯定就要为这个差别而绞尽脑汁。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你怎么解决小学和初中的教学特色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核心还是要政府加大投入和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说到底,谁又不愿家门口哪个学校都可以,不用交钱不用考试就能进,乐得轻松呢?

的确,义务教育、或者说基础教育的最佳状态,自然是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就是有人比喻的“均贫富”。但我们也要提醒一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人口压力已经接近红线,教育资源是“既患不均也患寡”。

正如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算过的一笔账,如果北京以过去10年人口增长的速度再增长10年,就意味着北京要再增加中学167所,增加小学208所。如果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注入这更大的“水池子”,让本就有限的优秀师资浓度进一步降低,那按照片面的“均贫富”思路,恐怕“均富”的机会很小,更大的可能是“均贫”。

所以,决不能只琢磨怎么分配好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因为分得再好,总量也不够。要在强校的锦上添花之外,更做好弱校的雪中送炭工作,加大投入,适量控制强的,大力补充弱的,控制“水池子”的尺寸,更要加大“水龙头”的水量,缩小北京不同区县之间、乃至其他省份和北京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更多精彩

太原会计服务http://www.publiczc.com/



(教育责编:张露 )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