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登录注册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英教育大臣来华取经 中国式重视恐难复制

发布者:阳光超越       分享 评论 投稿
3月12日,英国教育部门高调宣布,他们要从中国引进数学老师赴英“支教”。如果一切顺利,60名上海教师将在今年秋季给英国同行上课。就在上个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带着访问团到中国的中小学课堂里瞧了瞧。他们急切地寻找中国学生学好数学的“成功秘诀”。去年底,在“国际学生能…

3月12日,英国教育部门高调宣布,他们要从中国引进数学老师赴英“支教”。如果一切顺利,60名上海教师将在今年秋季给英国同行上课。

就在上个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带着访问团到中国的中小学课堂里瞧了瞧。他们急切地寻找中国学生学好数学的“成功秘诀”。

去年底,在“国际学生能力与评量计划”(PT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则没有进入前20名。

这一次,以骄傲著称的英国教育界精英人士们来中国后,变得像一群谦虚的小学生。在众多媒体报道中,“访问团”更多地被换成另一种描述——“取经团”。而英国人走后没两天,一个来自南非的“取经团”,也来到上海。

外国人纷纷来中国课堂“取经”,引发了国内不小的震动。一场混杂着各种情绪的争论,在舆论空间里激烈地展开。

一种占据舆论一角的声音是,一向被骂得灰头土脸的的中国基础教育,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外国同行虚心求教的姿态,让不少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中国的基础教育远非先前国人们所认为的那般一无是处,相反在某些方面,老外要向我们学习”。

另一些人,却朝着这股刚刚滋生的喜悦泼起了冷水。长期关注教育问题的评论人士熊丙奇认为,“国内不乏希望通过外来和尚的肯定为中国基础教育‘正名’的声音,但中国基础教育不需要‘正名’,需要的是反思。”

接踵而至的外国“取经团”,令不少国人振奋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感到困惑

这次,英国教育大臣走进中国课堂,有些像刘姥姥闯进了大观园,开了一回眼界。

特鲁斯难以想象,中国上海的小学生能熟练运用九九乘法表,轻松玩起一种名叫“速算24点”的游戏。

令她称奇的还有,这里的中学生一堂课就能学会“有理数的除法运算规律”。这不得不让特鲁斯怀疑,“这些知识点,学生以前是否学过?”

特鲁斯率领的考察团,一天之内考察了上海三所中小学,这其中包括拿过8块国际数学竞赛金牌的上海中学。没有过多停顿,这一行人第二天又辗转至武汉。

归国后的特鲁斯很快就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上发表文章——《英国需要中国的一堂数学课》,谈论她在中国的收获。这位英国教育大臣不掩饰地称赞,无论是上海,还是其眼中“远离沿海发达地区的湖北省”,在数学方面表现都是“卓越”的。

在诞生牛顿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不少教育界人士正为国民的数学能力感到担忧。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英国成年人数学不好导致英国政府每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英镑。也有英国报纸提到,英国女孩的数学能力越来越差,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能会影响民族发展。

在中国,特鲁斯执着地追问“中国学生为什么能学好数学?”、“中国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学数学”等问题。从外国同行虚心求教的姿态中,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收获了不少信心。华东师范大学[微博]一位专注基础教育的研究员对媒体表示,“中国的基础教育远非先前国人所认为的那般一无是处,相反在某些方面,老外要向我们学习”。

英国教育部官员掌握的统计数据显示:低于16岁的学生群体中,上海孩子的数学能力比英国孩子平均领先3年;即便是上海表现最差的孩子,数学能力也领先英国最优秀的学生1年。去年年底,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能力与评量计划”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位居榜首,将英国孩子“甩出几条街”。

那些被“取经”的学校,大多在校园网站上挂着英国教育大臣来访的新闻,有的还将一组图片放在醒目位置滚动播放。无论是上海和武汉,当地教育部门都派出“豪华阵容”向英国同行们“面授机宜”。

一种欣慰和喜悦交杂的情绪,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延伸,在更大的社会空间里传递着。英国教育大臣来上海“取经”的新闻,自然是当地的重磅教育新闻,其中一家上海都市报在报道里说,“上海基础教育世界第一的名声让‘粉丝量’大增,引得不少教育强国前来‘点赞’!”

不过,接踵而至的外国“取经团”也让一些人感到困惑。这些困惑的人里,包括活跃于教育评论界的熊丙奇。

令他不解的是,“近年来出国留学越来越热,包括高中以下的低龄留学,也呈井喷之势,现在倒好,英国教育大臣到我们这里取经来了,那英国高中的优势在哪里,不是吹出来的吧?”

一年前,武汉水果湖第二小学一班五年级的学生,感受了一堂原汁原味的英国数学课。来自英国的数学教师,带着中国小学生,认识英国钱币,用铅笔和白纸拓硬币,还模拟购物。课堂上一片欢乐,小学生们玩得很开心。一个女生说,这堂课真令人回味,但她坦言:“认识钱币的内容我们一年级已学过了,英国的数学课好简单!”

说起这种内容“肤浅”和有趣的反差,武汉水果湖第二小学校长罗汉萍也流露出困惑。她说,在国际上,中国的基础教育以学得深、难著称,不少在国内表现一般的孩子,去国外读书几乎都被视为天才,“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知是喜是忧”。

“在学习中国杰出数学教学的同时,也要批判其教学方法,不可全盘模仿”

当特鲁斯结束中国之行后,她试图打破一种传言:中国学生长时间待在学校里。因为她看到——“实际上,他们的教学时长跟我们差不多”。

这位英国教育大臣在中国的见闻可能是事实,但在她还不曾观察到的地方,存在着另一些现象。

武汉人陆明的儿子——一个普通的小学生,花费在数学上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包括校内课时和家庭作业时间,还有年复一年地参加数学“培优班”的童年时光。

当英国人为中国小学生会算除法而啧啧称奇时,不少孩子已经挑战过复杂的奥数题了。一个北大毕业的女生说,她辅导上小学的表弟数学题已感困难,“不少题很抽象,还要画图”。

在特鲁斯组团赴东方“取经”之前,一场有关中国教育的激烈交锋,曾在两个中学生之间展开。英国《卫报》在去年底刊登了一篇题为《上海学校的真相:它们真是糟糕极了》。作者是一个“在上海高中呆了两年”的瑞典交换生,她对中国教育开足批判的火力,“上海的PISA排第一,这要归结于他们对应试的重视”。她把中国教育体制的成果,总结为“培养了百万应试专家”。

这个瑞典学生还评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它像中世纪一样。”她甚至形容“上海的教育就像祖母口中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高中生活一样”。

这篇言辞犀利的文章在网络上传播后,掀起舆论不小的波澜,直接引来一个北京景山学校学生的驳文。这个中国学生回击了瑞典的同龄人,认为那篇文章观点极端,充斥对中国教育的偏见。不过,他也承认“中国的教育体制并不完美”。

一位湖北重点中学的校长不回避——“目前包括数学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并没有跳开应试的模式”。在安徽远近闻名的神话中学——毛坦厂中学,公开的成功秘诀是“一年做够别人三年才做完的试卷”。一位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多年后没有走出做题的恐惧,“经常梦到眼前是一沓沓试卷,大片的空白等着我去填满”。

作为奥数培训市场的既得利益者,武汉一家数学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杨石,却对他赖以生存的教育土壤,持有怀疑的态度:“这是一种模仿式教育,就像在工厂里做成相同的产品。”

陆明的儿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加入奥数培训大军。从此,他拥有做不完的奥数题,以及每周一次的辅导课。这个10多岁的男孩曾跟父母“抗争”过,但以牺牲更多的娱乐时间作为代价。

在英国,一篇登载在《泰晤士报》的评论,试图提醒英国教育部门:在学习中国杰出数学教学的同时,也要批判其教学方法,不可全盘模仿。

“中国式重视”难以被复制

在上海,特鲁斯从中国同行那里听来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特鲁斯很喜欢这句话,并恰当地运用在她那篇《英国需要中国的一堂数学课》中。

这句话在中国流传多年,至今仍能找到认同的市场。只不过,在陆明心里,对这句老话有着更为现实的理解——“数理化对孩子的升学至关重要”。这几乎已成为中国的常识,连远在英国的特鲁斯都知道,“对大部分高校来说,数学是基本的入学要求”。

而迈入大学的门槛之前,不少中国家庭从孩子的儿童时期,就开始为他们铺路。在这条路上,他们选择多拿一块垫脚石——奥数。

3月10日,陆明带着儿子参加“新希望杯”全国数学大赛。当天,有3000多名武汉小学生和陆明儿子一起参加考试。短短一个月内,武汉市至少有10场小学数学比赛。

陆明觉得自己算是很心疼儿子了,因为“有的孩子一个月要跑六七个场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杯赛”。

一些武汉家长说,周围孩子参加“培优班”的比例,“大概有七八成”。而杨石则说,“武汉明星小学的学生参加奥数辅导,几乎是百分之百”。

北京高校教师杨钋在儿子上奥数班之前,特意以全家人的名义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个教育学博士在信里说,“为什么要上奥数呢?可能有这么几个理由,有些冠冕堂皇,有些则未必那么充分”,但不管理由如何,她仍然选择随大流,让孩子学奥数。

不少家庭义无反顾地奔向奥数,他们大多给出的跟教育本身沾边儿的理由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更充分的理由则是“为了孩子升学”。

在武汉,奥数比赛虽然火爆,却又显得很低调。在教育部门禁止公办学校办奥赛之后,大大小小的奥数考场“藏”在培训机构里。杨石的培训机构也是考场之一,他透露:“不少中学招生还是要看数学比赛的成绩。”

特鲁斯在中国考[微博]察的那几天,经常跟中国媒体感叹,“我要把中国人对数学的重视带回去”。她在文章中更是流露出对这种“中国式重视”的推崇——“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中国人对数学这门课的重视以及中国孩子都想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

但有人担忧,这种“信念”难以被外国“复制”。“外国人会有中国人那种现实驱动力吗?就说中国家长这种近乎畸形的热情,他们会为了孩子学奥数,放弃每个周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活。外国人能做到吗?”身处火热奥数培训市场的杨石,似乎对这个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

英国教育大臣来中国“取经”的消息,在武汉市民中间也引起一些轰动。一个周日的晚上,一个武汉小学奥数QQ群里讨论起“中国经验在漂洋过海之后,是否会水土不服?”有人则为英国的计划流露出担忧:“反复枯燥的讲解和练习,外国人不愿意做!”但这个与外国相关的话题,随之被眼下更热门的“希望杯答案公布”成功转移。


(教育责编:彭丹丹 )
标签:英教育大臣 中国式重视 数学 教育问题 2014年03月19日 10:31   [查看原文]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0)
(0)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关注优府网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