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优秀生不等于优秀的申请人

“面对同样优秀的学生——成绩单一眼望去全是A,SAT考分无可挑剔,我们如何选择?为什么录取A同学,而把B同学放入待定、甚至拒绝名单?”美国耶鲁大学前高级招生官劳伊德彼得森对着大家眨了眨眼睛说:“B是优秀的学生,而A是优秀的申请人,优秀的学生不等于优秀的申请人,优秀的学生往往被拒绝……”…


“面对同样优秀的学生——成绩单一眼望去全是A,SAT考分无可挑剔,我们如何选择?为什么录取A同学,而把B同学放入待定、甚至拒绝名单?”美国耶鲁大学前高级招生官劳伊德·彼得森对着大家眨了眨眼睛说:“B是优秀的学生,而A是优秀的申请人,优秀的学生不等于优秀的申请人,优秀的学生往往被拒绝……”

这里,先理清几个概念:在国内,“美国名校”、“美国一流高校”说法很多、概念杂乱。实际上,美国有4000多所高校,而本文涉及的是美国最顶尖的高校,即被行内称为“美国第一集团高校”——综合排名前10的院校。申请顶尖高校需要提交材料:个人情况简介、在校表现(包括成绩单、课外活动)、短文或个人陈述、推荐信(一封来自学生的升学指导老师,一到两封来自其他教师)。这10多页A4纸将在招生官的脑海中,迅速拼成一个“完整的你”。

如果你的父母没上过大学,没关系,告诉我们

“如果你的父母没上过大学、没有上过高中,不要害怕!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因为当我们知道,我们将遇到‘家族第一代大学生’,这总能让我们兴奋不已!”彼得森瞪大眼睛,对学生说。

无论是哈佛、耶鲁、斯坦佛,查看学生申请材料的顺序,第一步总是看学生的个人情况,主要查看3条:姓名、希望学习的大学专业、家庭背景,例如“约翰想来学计算机,他的父母都是计算机工程师”,以此初步“认识”学生。其中,顶尖名校特别看重“家庭背景”。为此,圈内还流传着申请顶尖名校的“家庭背景论”:顶尖名校不光看成绩,还要查三代!意思是,申请学生出身必须“非富则贵”,不然想进名校,难。这其实是严重误读!

“为什么顶尖名校看重孩子的家庭背景?是你申请学校,又不是你的父母申请学校。”彼得森解释,这个背景可以让招生官了解“完整的你”。

“如果你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念完高中,不要害怕!告诉我们这个事实!因为当我们知道,将遇到‘家族第一代大学生’,这总让我们兴奋不已!”他瞪大眼睛,对学生说:“试想,一个孩子,来自父母、祖父母都没上过大学的家庭,和另一个孩子,家里全是大学毕业生,两者意义大不同。后者的成长轨迹,我们这群招生官大致可以想象:每天的饭桌上讨论着升学、学术话题,这些孩子在2个月时可能就知道要去上大学、在2岁时就知道将来要上耶鲁!——我们招生官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可前者的饭桌上讨论什么,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无法想象。”

在顶尖名校看来,他们希望挖掘孩子获得优秀成绩的原因。“要知道,没上过大学的父母,给孩子的学术帮助极为有限,可他们却获得优异成绩,如何做到的?这让我们对孩子的潜力充满好奇。”

当然,“有一双没上过大学的父母,录取几率会提高”并非真理,彼得森补充,“如果父母都是博士,那也很好,告诉招生官!”他强调,面对招生官,一定要诚实,不要撒谎。因为如实说出的内容,说不定就有东西激起了招生官的兴趣,给你意想不到的加分。

太多优秀生无缘耶鲁哈佛,因为缺少“成就潜能”

在基本“认识”学生后,招生官要查看学生的在校表现。鉴于顶尖名校的申请者成绩单几乎大同小异——全A、SAT高分,学生的课外活动成了拉开差距的砝码。

“20年前,我们希望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尽可能列满整整一张A4纸。那时强调学生要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参与各类活动。但是,现在招生政策改变了,斯坦福再也不看长列表!”彼得森介绍,由于电脑普及,学生花更多时间上网,当然许多资料在网上的确触手可及。在这种情况下,常春藤高校希望看到学生“有重点”的课外活动。

现在,学校希望看到学生在中学期间参加2-3个活动,而20年前,要求10-12个。但是请注意,这2-3个活动必须有“连续的服务时间”。“很多学生的课外活动集中在12年级(美国高中是9-12年级,12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三),10年级、11年级的课外活动空白。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些孩子到了12年级,意识到马上要申请大学了,而学校需要这些——为了申请而参加课外活动……”彼得森无奈地摇头说,“美国高校对于申请人只有三种归类:拒绝、待定、录取,而这类学生顶多归入待定。”

此外,名校在评价学生的课外活动时,还有一条重要标准:观察学生是否有“成就潜能”。“有太多优秀的学生进不了耶鲁、哈佛,就因为缺少了一条:成就潜能。”彼得森介绍,这是名校招生的又一条“规则”。“成就潜能”主要有两项指标:头衔、影响力。

你曾拥有什么头衔,主席、组长、主编?当然,那些顶尖名校可不是“头衔狂热分子”,之所以看重这个,是因为这表明学生曾在某些活动中担起某些重责。第2点是“影响力”,学校关心的是,学生曾运用自己的才能,影响过多少人?曾给周围人、社区带去怎样的影响?”

“有学生告诉我,她唱歌很好,她的嗓音的确很美。我问她:‘你曾唱歌给谁听?参加过乐队,还是在社区表演?’她回答:‘没有!我只在洗澡时唱歌。’很遗憾,这不是我们要的,我们希望看到学生将能力付诸实践、造福社会,这是一种成就。”彼得森说。

推荐信不一定要“大牛”写,但一定要最了解你的人

第三步,学校招生办要查看老师为学生撰写的推荐信。推荐信一般2-3封为宜,一封来自学生的升学顾问,此外可以来自任何老师。招生官通读之下,要查看3点:申请人是不是聪明的孩子?是不是足够成熟,可以应付海外生活?最后,高校希望从中了解学生的宗教、艺术、体育方面的修养,以此比对自身,查看自己是否能满足申请学生。举例来说,一名学生申请芝加哥大学,如果老师的推荐信中提到这孩子是个足球迷,招生官可能就不会招收这个孩子,因为芝大没有足球队。“学校如果满足不了申请学生,就担心把他们招来,他们会随时转学——在美国,转学是很普遍的。”

过了通读这一关,招生官会进一步寻找“3条线索”:

1、学习观念。学生是否是努力学习的孩子?这孩子周末在干什么?对顶尖名校而言,两个A等生,从全A的成绩单上看不出区别,但事情上,他们获得全A的过程却是千差万别,而正是不同的过程,往往决定了他们长大成人后千差万别的人生道路。言而总之,成绩只是表象。

2、学术好奇心。如果一个学生希望入读电子计算机专业,那么招生官会关心,周五下午这孩子会做什么?踢球,还是钻到车库里,倒腾收音机、集成线路板?他是否会去思考科技与历史的关系?招生官需要看到这个孩子是否有浓郁的学术好奇心。

3、成长空间。“作为大学,我们希望孩子4年后能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坏,所以我们会在推荐信中寻找线索,预想他们4年、甚至更遥远的成长空间。”彼得森说。

在名校作出录取决定时,越是高层次的中学,他们对学生的评价越是举足轻重。在大部分美国学校的眼中,中国学生总是显得非常“神秘”:他们勤奋好学、成绩突出,然而过度包装的申请材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如何能在众多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名校招生官的青睐呢?

彼得森建议,学生邀请老师写推荐信,不一定要找“大牛”,先要自问:这老师喜欢我、了解我么?“建议学生去找最了解你的老师写推荐信,而不是找自己功课最好的那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因为后者可能会应付了事,这对学生而言,后果很糟糕。”彼得森强调,高校特别看中来自中学、中学老师的意见。“在所有申请材料中,有一份东西可以让学生从‘待定’升到‘录取’,从‘录取’变为‘待定’、‘拒绝’,这就是推荐信。为什么我们如此看重中学老师的推荐信?很简单,因为推荐信代表学术机构对学生的评价,而大学也是学术机构。”



(教育责编:张露 )
标签:教育 留学 优秀申请人 2014年03月17日 08:48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推荐产品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