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府网首页
设为首页
点击进入优府网RSS订阅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教育 > 正文

俞敏洪:高考考三四门就够 其它的可以到大学再学

发布者:阳光超越       分享 评论 投稿
3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外透露,高考改革,将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一年多考。另外,高校招生,主要以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为基础,同时依据学生3年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来综合考虑,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表现。高考改革涉及的绝不仅仅是高中教育,改革触动的还有更多的层面,而改革的也…

3月9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外透露,高考改革,将减少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考试一年多考。另外,高校招生,主要以全国统一高考成绩为基础,同时依据学生3年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来综合考虑,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表现。

高考改革涉及的绝不仅仅是高中教育,改革触动的还有更多的层面,而改革的也不仅仅是高考———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有不少值得探索的方向。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相信也是不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所关注的问题。

声音

“现在中国高中的一些课程,确实存在学习了但无用的情况,中国高考真正涉及的科目,三四门就够了,而不是三个科目加上文综理综,这样加起来其实也是六个科目了,针对性不强,学生的高中和大学学习也容易脱节。美国本国的考生,参加美国的高考,包括阅读、数学和写作,就只有这么三科,很多东西可以到了大学再学习。”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取消文理分科为创新

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国高考便开始实行文理分科招生制度。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谈到高考改革内容时表示,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将是高考改革内容之一。为何要实施高考改革?高考文理不分科后,将给中学教学带来哪些变化?昨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调研和论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为何要改?

当前高招面临新问题

“不可否认,现在中国的高考还是社会公信力最强的国家考试。”钟秉林说,为何现在要提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他看来一个原因就是,目前的高考招生面临一些新问题,要与时俱进就需要改革,“比如说异地高考,是过去不存在的问题,现在出来了,这是之前在设置高考招生制度时,没考虑到的问题。”

他说,恢复高考后,当时中国的高考教育是精英化教育,高考是为了选拔精英人才、尖子人才,那时候上大学很难。随着高考教育的发展,高考大众化,上大学难问题得到缓解。现在各个学校开始分层、分类选拔人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开始多样化,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现有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高考实行过程中,因种种因素的干扰影响,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违背教育公平的现象。”钟秉林说,这和高考当初设计初衷是相违背的,所以要改革,确保它的正常运行。

文理不分科

对学生的成长有利

钟秉林介绍,早在几年前,他就提出高中文理不分科,让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完整。

“高中过早分科,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他举例说,比如可能会造成偏科,也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

钟秉林认为,要让学生有创新意识,要养成高素质,除了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文科,是训练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理科则是训练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只有把两种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创新。

钟秉林表示,文理科不分科对高中阶段教学肯定有影响,涉及各科的考核标准,教学水平等一系列变化,如果只是单纯地对考试形式做修改,肯定会出问题。

钟秉林建议,高考招生改革应该循序渐进,可先在部分学校或区域开展试点,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最后再进行全面推广,“总体方案出来后,老师们按照科学的课程标准完成教学,把孩子们从‘一考定终身’、挤高考‘独木桥’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让所学知识和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

别把就业率当政绩

昨日,聊起教育改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的性格展露:“当一个大学的校长,不同于在一个地方当官,校长的本质工作是治校,不能把学生的就业率当做政绩,而是要通过校长的治校、改革,回归教育培养人才的核心本质。”

定位

大学教育不能唯就业率

一开始,周绪红谈到了一个现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有观点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与现行的大学教育有关,对此,周绪红的回答是:“大学的教育,不该‘唯就业’,就如同经济发展不能‘唯GDP’一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

“单纯讲教育好,就业就好吗?谁敢担保,哈佛大学的学生到任何地方都能就业?你也不能说一个完全没读过书的人,就找不到工作?”周绪红接连用了三个反问。

在周绪红看来,就业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教育质量本身,而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他一再强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就业获取一些信息来反思我们的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要教育改革。”周绪红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看作是教育的一面镜子。“只有经常照镜子,不断反思、分析,学生到了哪些单位,在这个行业中的比例是多少,这才能有益于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让这些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不同需求。”

目的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完人

对于教育改革,周绪红认为,“教育,应该是根据社会需求进行的。”

周绪红谈到了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专业学位,不能一味的重视学习型、学术型。

他以重庆大学为例,“在改革探索中,我们现在根据学生的适应与需求,把一些研究生放到企业去,或者是学校、企业一起带,设置两个导师,企业一个、学校一个,改变了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周绪红反复强调,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样的。

“培养一个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完人。在专业设置上,给予学生引导,基础理论要,适应性同样要。”周绪红说,教育改革在强调实践的同时,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只能做事,没有基础理论的人;或者是在强调基础理论时候,把学生都培养成了学究,啥事都干不了。

方向

博雅学院打破专业教育

厘清了大学教育和教育改革的目的,重庆大学在改革中有了一些探索方向,周绪红列举了多项教育改革案例,比如,与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办学,成立博雅学院,扩大优异生培养范围等。

以博雅学院为例,其旨在打破专业教育,以不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不以直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子心智、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

周绪红说:“博雅教育前两年注重文科基础训练,后两年根据学子兴趣和专长,逐渐确立各自学术研究方向。”

本科毕业生,根据学位论文选题,分别授予文学、历史学、哲学或法学学士学位;优秀学生还可以进入3+3的本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直接保送至本校及其他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这样的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人才

教师要走出去和请进来

在周绪红看来,要实现教育培养人才这一核心本质,“教育质量水平要高”。结合这样的认识,周绪红在重庆大学也开展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过去,我们没有能力把我们的老师送到国外去培养、进修,现在有能力做这件事了。”周绪红以重庆大学为例,在从国外引进一些优秀课程的同时,通过教师的走出去,引进来,增强师资队伍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在刚刚过去这一年,重庆大学就全职引进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6人,“长江学者”1人,海内外教授4人,“百人计划”青年学者29人。

不光如此,依托学科建设、布局调整、结构优化等,强化了重庆大学的优势特色,使得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方向性。

素质

改革课程减少理工男女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周绪红说。

2013年,重庆大学改造和重新建设素质与通识教育课程140门;发起成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120名学生选修上海高校课程。

周绪红说,去年开始,重庆大学实现了把理工科同时加强,彰显优势,而人文科学类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样一来,学工科、理科的学生能接受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知识,减少一些所谓的“理工男”、“理工女”;同时,也让一些学文科的学生增加一些科学知识。


(教育责编:彭丹丹 )
标签:俞敏洪 高考 全国政协委员 钟秉林 袁贵仁 2014年03月11日 09:53   [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疑问
    疑问

    0
    难过
    难过

    0
    愤怒
    愤怒

    0
    喜欢
    喜欢

    0
    无聊
    无聊

    0
    鼓掌
    鼓掌

    0
    惊奇
    惊奇

    0
    骂人
    骂人

    0
    (521)
    (521)
    分享到: 投稿
    最新评论
    推荐信息
    资讯 国内 军事 体育 篮球 足球 娱乐 电影 电视 财经 经济 消费 科技 手机 电商 女性 情感 时尚
    文化 历史 文学 旅游 周边 出境 美食 家常 健康 房产 房价 调控 汽车 新车 品牌 教育 视频 博客
    关于优府网联系方式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
    版权所有:山西优府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8-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固定刊物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