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的校办企业资产监管问题,随着高校反腐的深入,逐渐进入了公众视野。不久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等部门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国489所高校3478个校办企业的资产总额为3190.26亿元,相比2011年增长11.63%。
虽然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但《统计报告》显示,高校产业资产规模非常不均匀,排名前20位的高校资产总额就高达2500多亿元,其中两大顶尖学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校办产业资产已分别高达近千亿元和超700亿元。
《中国经营报(微博)》记者了解到,由于校办企业的产权归属和管理模式均不清晰,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办企业高管都由高校领导兼任,这不仅有违教育部“校企各自独立”的要求,更有悖《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业内人士称,产权的问题、人事的模糊都可能成为高校腐败问题的温床。
庞大的校产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3478个校办企业中上市公司共计30家;此外,高校已成立的资产公司有222家,占参加统计高校的45.4%;校办产业职工总计47.74万人(学校事业编制人员23640人)。
据了解,高校的资产管理公司一般都是由高校一家出资、唯一代表学校对投资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的机构。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2007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人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原人大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目前人大资产管理公司拥有6家全资子公司,另参股了5家公司。《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人大的校办产业资产总额为9.74亿元,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名第25名。
不过与排名第一的北大、排名第二的清华相比,人大的校办企业只能算“小儿科”。
《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北大校企产业高达969.4亿元,其资产公司—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旗下的北大方正、北大青鸟、北大未名和北大科技园等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科技企业,涉及信息、制药、化工、环保、房地产和高科技孵化等多个领域。
2012年清华大学的校办产业资产总额为705.74亿元,其资产公司—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投资有3家上市公司、20余家控股公司和近20家参股公司,涉及信息技术、能源环保、生命科技和科技服务与知识产业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