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没有正规的标准操场,在北(老)校区,我们隻有两个标准篮球场,篮球场外围一圈跑道隻有140米,南(新)校区还不如老校区,隻有一个半篮球场那么大的空地,外围跑道是130米,从条件来看非常简陋。”北京五中分校校长杨春林说,“但就是这样的环境,我们也找到了适合学生锻炼的方法,简单说来就是:小场地,大作为。”
每到周五下午,五中分校初叁年级即将面临中考的500名学生,都会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到临近学校的地坛体育场,上室外的“大体育课”,“雷打不动,周五下午不安排文化课,初叁学生全都去地坛体育场锻炼。”杨春林说,“学校没地方,我们就找地方,甚至还包括在周五停一天文化课,安排学生去奥林匹克公园完成12公裡的远足。无论如何,也要让学生完成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锻炼。”
但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如此“待遇”。北京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拥有300多年的歷史,但这所小学的总建筑面积隻有3000多平方米,学校根本没有操场, “对于城区来说,肯定不太可能让我们再建一个操场。尤其在北京,我们守着天坛、二环这么宝贵的地方,更不太可能。有一次,上级给了我们两个小足球门,我们因为没地方搁,隻能煺回去了。”张弦校长说。
学校也曾想过,利用邻近的东单体育场作为学生运动的场所,但始终没有谈成。塬因在于东单体育场是面向社会的营利性体育场地。“所以,我们唿吁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规定体育场地在合适的时间,免费向一些场地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开放,这样也能体现出体育场地的社会公益性。”张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