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9点,就在全国37个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铃声同时响起的时候,刚刚将自己的表弟顾伟送入考场的薛琳掏出手机,登上QQ,写下了这一条心情。
如今的她,在今年9月刚刚成为山东省某县国土局的正式在编科员。她告诉记者,其实自从2007年大学毕业至今,她一直奔波在各种公务员考试的路上。而被称为“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在此之前,她已经参加了5年。
之前在街道办事处当了3年村官的她,如今终于成为了“体制内”的人。对自己不断奋战的经历她已经讲述过很多次,不只是讲给身边的朋友、同事,还有不少认识她,而将自己身边的“考碗族”送来“学习经验”的亲朋好友。
因为,在这个考“碗”的圈子里,薛琳是楷模。
正因为有了“铁饭碗”,在谈及现在的生活时,薛琳表示很顺心。
早上7点40分,跳下班车的薛琳迈着大步,到了自己在二楼的办公室。放下包,摘下围脖,她顾不得搓搓自己冻得通红的双手,一路小跑打来了开水后,抓起扫帚开始扫地。
赶在8点钟上班前,薛琳已经把办公室的卫生打扫好了。随后,她启动电脑,打开自己目前负责的电子系统。
今年3月底,薛琳参加了山东省公务员考试,4月份成绩下来时,她发现自己进入了面试。而直到6月份面试、体检具已结束,尘埃落定时,薛琳才敢相信她终于“体制内”了。
薛琳此前参加过5次国考,除此之外,每年还有不下三四次的省级公务员考试、事业编考试等。对此,薛琳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我就是一现代版‘范进’,我周围也实在不缺这样的‘范进’。”
当记者问起薛琳进入“体制内”的工作时,她很淡定,“不怎么清闲,也没啥福利”。
“早就不是一杯水、一张报、一上午的年代了,公务员根本不像网上传的那样。”薛琳说。比薛琳早一年考入该县农业局执法大队的同学董琪,还要经常下乡出差检查。据她了解,不仅像董琪这样二三十岁的新人要出差下乡镇,而且她们单位中四五十岁快要退休的老干部也照出差不误。
“局里还装了指纹打卡机,早晨一过8点就打不上卡了,快到8点时经常能看到,好多人一溜儿小跑地往办公室来呢。”
上午快到12点的时候,薛琳终于等来了自己一天中最好的“福利”——“不用花钱的午餐”。
收入很稳定、福利有保障、社会地位高早已成为公务员最亮眼的标签。问起收入,薛琳告诉记者,虽然工资现在还没发到手,不过听说能接近2000元。尽管不如她当村官时收入高,但比县上企业的工人拿得多。
“而且听说今年的工资还能涨个一两百元。”提到收入,薛琳显然很兴奋,公务员收入现在每年都会有涨幅。
当询问福利时,薛琳连连摆手称,没有以前传说的那么好的福利,分房更是“不可能的事儿”。薛琳说,现在政府正在盖的家属楼,价格也跟外面商品房差不多。
“可能海关、税务这些‘香饽饽’能好一点。”薛琳想了想又跟记者说,因为她一个海关的朋友公积金的标准比她高了一倍多,已经买了房子。
“最重要的是终于有了编制。”薛琳与她的父母都很满足,“家里不指望女孩子赚钱,只要有个稳定的工作就行了。”
“当时我这个岗位最后面试的6人,其中有5个是女生。”薛琳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称,现在女生已成为考公务员队伍的主流军。
拥有“铁饭碗”就能拥有稳定的生活。其实,不仅薛琳这样想,这也是不少与薛琳一样,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体制内”的人的想法。
但体制内不是那么好进,“铁饭碗”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端上的。薛琳是幸运的,然而,还有无数人前赴后继,正奔赴在这比高考还要激烈的独木桥上,对于他们而言,只有考上,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