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出国游学、回国工作的期间,他的大儿子最后在新西兰读到了小学六年级,而小儿子读到了3年级。“其实孩子们在外国读书时,还是以在家博览群书为主。”
据陈宪生的爱人李娟介绍,2005年,丈夫陈宪生来到昆山就任后,她也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昆山,但他们并没有将孩子送进当地学校和外国人办的国际学校,而是放在了家里。“我们给两个孩子买了苏教版的初高中教材,让他们在家自学。”这样一学就是四年。
2009年7月,无意间,李娟路过苏州中学时,发现校门口有个“剑桥国际高中课程实验班”招生简章,李娟就进去帮大儿子陈元震报了名。“孩子们在家时间太长了,该让他们到学校里学习了。”另外,李娟坦承,他们报考这个班,因为这个班学的教材是剑桥大学的,成绩可以作为全球英语国家大学的录取凭证。没想到的是,最后,陈元震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录取。
高中三年,陈元震的每门功课都保持在A。2010年,16岁的陈元震开始申请大学。陈元震告诉记者,当时他申请了十几家学校,最后收到7家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就有剑桥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一共有30位同学去上海参加剑桥大学的面试,最后只有我被录取了。”言及此,陈元震依旧骄傲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