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北京市中小学推广“一纲多本”模式,即全市中小学在遵从同一套大纲的前提下,采用不同教材后,北京市中小学教育领域呈现教材“百家争鸣”的现象。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今年发布的《关于印发2012年秋季北京市普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本学年北京市中小学教材分别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几十家出版机构,其中还有多家外地出版机构。
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多个教材版本并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有诸多现实难题。“分辨清楚这些教材就很不容易了,看来上学不光考孩子,还在考家长,考家长能否先过了‘认教材关’。”有家长调侃道。
在“一纲一本”时代接受基础教育的家长们,往往对于“一纲多本”的新趋势尚未适应。“不都是一样的东西,最后中考高考都是一样统考,何必搞那么多教材?太麻烦了。这是折腾孩子还是折腾家长呢?”
家长们所言的麻烦,主要是在购买教辅书,以及参加课外辅导补习班的时候。
在北京图书大厦中小学教辅书的销售区域内,树立着一块醒目的大牌子,用列表的方式标注着北京市原十八区县各门主课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家长们买教辅书时,往往要先看这个大牌子,然后还要仔细翻看教辅书的内容和章节,确保和自己孩子的教材对应。“好几次都买错了,白花了不少钱,孩子还埋怨我半天。所以我每次都把辅导书里面的内容仔细核对一遍,弄得我都快学明白这些东西了。真不知道到底是他上学还是我上学……”一名前来帮孩子选教辅书的家长向记者大倒苦水。
而“一纲多本”的逐步推广,也让教辅行业面临洗牌。一些辅导学校不得不进行分班,将学生分为“人教版”班、“北师大版”班等,一些生源较少的小辅导学校或教学点,授课老师只好在第一次上课时,统计学生们的来源地,“用哪种教材的学生多就按哪种的进度讲。”即便如此,不少辅导学校依旧苦恼不堪。“比如我们在一个区开的教学点,学籍在旁边那个区的孩子听两节课就走了,为什么,教材不一样,听着没意思,其实也许就隔了一条马路。”
更为苦恼的则是跨区上学的孩子。正在就读初三的廖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因为人户分离,上学和居住地不在一个区,两区也不用一套教材。“平时家教,上辅导课,也不能选家门口的辅导班,要去其它区,比上学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