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当头,硕士应届毕业生王亚明身穿从同学那里借来的职业装,步入一家公关公司,接受总经理助理岗位的面试。
从年初开始,这是她参加过的第16次应聘面试,其间一共经历过8家公司的招聘,但都没能如愿以偿。
王亚明拥有吉林省某名牌大学硕士学历,她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是在北京找到一份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过上相对有保障的生活。
起初在9个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中,王亚明都以较高的成绩进入面试,但在面试环节,却屡遭拒绝。这使她逐渐对进入事业单位的想法有所动摇,开始陆续参加私企的招聘。
参加过一些著名私企招聘后,她还是没能如愿以偿。单位反馈给她的信息是,招聘岗位看重的并不是较高的学历,而是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对于刚刚毕业的王亚明来讲,这恰恰是她的短板。王亚明觉得自己是个硕士生,不能轻易安置自己。在有些跌宕的应聘过程中,王亚明对前途有了些许迷茫。
王亚明对记者说,研究生就业受到了博士生和本科生的“两头挤压”。想从事研究工作,但现在高校、研究院都要博士生,不要硕士生;而企业招基础性岗位,更青睐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即使是企业需要研发人员,也会选择与科研院所合作,不会用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有些同学后悔读研:还不如本科毕业就工作,也不至于落到现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王亚明沮丧地说。
比王亚明更加沮丧的,是河北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苗卫芳,41岁的他曾因考研成功而成为保定市阜平县柳树沟村的骄傲,如今却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2008年,苗卫芳报考河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一举成功,被录取进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苦读3年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便回到村里种地。父亲苗风山气急之下,服毒自杀。所幸抢救及时,父亲起死回生。
苗风山老两口也“后悔供儿子念书”,他们原本期望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个好的工作改变家里的贫困状况,可到头来他又回到村里种地。面对村民的闲言碎语,他们感觉压力很大。
2008年,也就是苗卫芳考上研究生那一年,教育部开始对高校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但2009年,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开始扩大。
苗卫芳的研究生经历,躲不开研究生扩招的洪流。
本科生扩招之后,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出现,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
2012年4月20日,教育部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持续长达13年的高校本科扩招就此画上句号,但研究生扩招却愈演愈烈。
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招收58.4万名研究生,与2007年的44.9万人相比,5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30%,比2003年翻了一番。
来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人。自此,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一份来自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也证实了这种尴尬: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
大学教育的“饼子”越摊越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有用人单位指出,当前大学教育质量下滑,形成了“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的贬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