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工程学院”)院楼208会议室内,学院党委书记王一军和院长吴敏就本院教师职称评审在条件设置上产生了观点碰撞,王一军主张“宜宽”,吴敏认为“宜严”。
王一军认为:“以后评职称,按学校条件办就可以了。”中南大学进行改革后,学校层面对评副高以上职称的要求只有两点:主持至少一项国家级课题和每年至少给本科生上一门课。而吴敏有不同看法:“学校下的指标只有那么多,还是应该设置一些限制性条件,以保证评选的有序性和质量。”
事实上,在中南大学实施改革新政后,学校把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在分配方式、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方面,几乎完全由二级学院自己做主。在各个学院,具体细则仍时时引发观点碰撞,这些仍在讨论中的细则,将在2013年付诸实施。
2012年2月底,来中南大学才4个月的新校长张尧学,在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推出一揽子改革计划,包括人事、本科教育、研究生培养、科技体制等六大方面。这些改革方案的推出,如同巨石入水,激荡着这所学生人数排全国第五位的重量级大学。改革领域之多、力度之大,以致该校副教授陈儒军在博客上惊呼:“这恐怕将是中国高等教育上率先实施的最激进改革。”
2003年,北京大学系统改革引发了全社会强烈关注。然而,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沉疴痼疾,近年来,高校改革的步伐却显得有些蹒跚和迟滞。正因为如此,中南大学的这次改革备受关注。
目前正值张尧学履新一年,10月底到11月初,中国青年报记者前往中南大学采访,亲身体会这场改革在中南大学引发的变化与反响。
讲师不准上讲台,教授必须上课
中南大学的这次改革,最打眼的莫过于讲师不准上讲台了。陈儒军甚至把这一点直接写进了博客标题,发在了科学网上。进而,这个国内科研人员聚集较多的网站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对于新进的副教授以下职称的青年教师,中南大学在改革文件中这样规定:科研工作为主,晋升副教授后,再进入教师岗位。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副教授以下的新进教师先做科研,评上副教授以后再上讲台。
今年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9月刚获聘入校的信息工程学院教师刘望说,据他了解,学校的政策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今年新进的年轻教师原则上要求不上课,只做科研,他就是如此,“有些条件好的院系,将这一举措拓宽到了前几年进的博士也不用上课了,先做科研。”
这一新政在校内外引发了广泛争论,比较集中的反对声音是,教学经验需要积累,年轻教师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学相长”,不上讲台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在今年4月的中南大学改革发展研讨会上,张尧学这样解释不让青年教师上讲台的出发点:让他们集中精力把自己的科研地位和科研能力提上来,“青年教师既要搞科研又要讲课,时间上不够,要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把科研做好。”
刘望支持这一举措:“对我们来说,上课太着急了,如果单靠理解书本知识再传授给学生,效果肯定不佳。另外,我找工作前也进行过一些了解,我有师兄在大学任教,他们不但要花大量时间备课,还得为评职称努力做科研,两边兼顾,累得不行,也都难做好。不让青年教师上讲台,我认为这是对我们的保护。”
陈儒军也认为:“博士毕业后是做科研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安心做科研有一定道理。”他发在科学网的博文后面有300多条评论,对这一举措支持的人很多,有评论直呼“改得好”,认为“一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二能够使年轻人快速成长”。
讲师不上讲台,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他们不上谁上?他们不教怎么考核?
谁上讲台,正是这次改革所关注的核心问题。2001年在教育部任职时就一手推动教授上讲台的张尧学在10年后展现出了他的执着,在中南大学的这次改革中,为了保证教授上讲台,校方用了近乎铁腕的手段。
改革文件中要求,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要求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为确保这一改革举措的顺利实施,铁腕手段包括:教师评职称时,有没有给本科生上课是硬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威力;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上课的,学院不得再聘其任教授、副教授。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