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尚新从郑州师范学院毕业了。如今,这个24岁的女孩在一家办公家具企业上班,工作很忙,没有周末。“很想当老师,可惜竞争太激烈了。”尚新很无奈,“除了师范生,还有那么多非师范类的同学来竞争!”2011年下半年,她至少参加了郑州地区十几个学校的教师招聘考试,最终也没有如愿以偿。
据她介绍,当年同班的近40名同学中,毕业后真正当上编制内教师的不到四分之一,如果算上代课老师、私立培训机构老师等,勉强接近一半。
有编制的教师职位更是“香饽饽”。10月22日,北京某重点中学在北京大学举办招聘会,尽管要求“应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现场依然人满为患,其中近半数同学均为非师范专业。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朱旭东直言:“供大于求,师范类院校招生数量太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偏远地区教师的稀缺。2009年,国务院、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要求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尽管如此,由于财政、编制等种种原因,许多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仍然堪忧。
“北京的学校要求有户口,硕士学历,门槛比较高;到农村去的话待遇又太低,不愿意去——这是许多师范类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院袁桂林教授指出,“城乡差异太大,国家应该从政策层面提高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待遇,缩小地区差异,否则很难吸引优秀毕业生。”
某调查机构发布的《大学毕业生从教分析》调查显示,2011届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只有42%选择了教师职业,这一比例似乎出乎人们的意料。
[来拓荒族发布属于您的资讯,五分钟上头版,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