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再投一份简历,也没有再找别的工作,从填完吉林省选调生志愿表的那一刻起,清华大学法学院2012届毕业生徐勃就认定了这是他应该去的地方。尽管有42个省直机关可以选择,但在选调志愿表上,他却只写了7个字:“坚决要求去基层!”“我是来自江西上饶的农村娃,‘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农村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农村’,是我一直坚守的信条。”说起自己当初的选择,徐勃一脸的理所当然,“我深深了解农村有着怎样求贤若渴的父老乡亲,也深知科技和文化将怎样改变一片贫瘠的土地。”
凭着“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信念,去年冬天,刚听完吉林省选调生的政策宣讲,徐勃就“撺掇”着同学李洪飞、廖枝飞坐了7个多小时的动车“组团”去吉林“考察”。走大街、串小巷、看城市发展、陪群众唠嗑,也在心中不停谋划着、思考着自己的发展道路。一趟“考察”下来,徐勃人回到了北京,心却留在了那片火热的黑土地:“从北京到长春,动车只要7个多小时。可我们走向吉林,却经过了漫长的思考。”现在的他,已经是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镇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来自农村,和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农民打交道也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我有幸到清华读书,可我身边还有那么多兄弟姐妹没有这种机会,我想为他们做些什么,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从外地回到家乡,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作出这样选择的,不只是徐勃一个,而是越来越多的一群人。今年3月在京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1》显示,在进行就业选择时,越来越多的“北上广”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北京大学今年有35%的毕业生选择京外地区,西部的四川、重庆、广西、陕西等正成为去向集中地;清华大学毕业生的京外就业率5年来也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中山大学今年选择到广州以外珠三角其他中小城市、非珠三角地区乃至西部省份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已超50%,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理性地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这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好的趋势。”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表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的流动是关键。这些大学生的主动选择不仅将自己植根在广阔天地,体现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也为基层和西部的发展输入了全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