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是学院的副院长,除了行政工作之外,平时坐着飞机到处讲课,一节课就能挣很多钱,我能在学校见着他一面已经是‘幸事’,更别说什么学业上的指导了。”在重点高校读文科的朱同学告诉记者。而对于部分理工科教授而言,多招学生就可以多一些廉价的“工作助理”。在西南地区一高校读研的唐洁向记者坦言,她每天的“学习”就是帮“老板”(导师)做各种实验,连放暑假也不例外,实在想回家的她为了回北京,只好“先斩后奏”,自己偷偷买了张机票飞回北京后,再打电话向导师请假,“电话那头儿‘老板’很不高兴。”在现有教学资源维持不变的情况下,本研比例持续倒挂,不可避免地带来研究生阶段教学质量一定程度的下降,一名教授带十数名甚至更多研究生的情况层出不穷。
研究生质量下降不仅出现在硕士阶段,同时也在博士阶段显现。据悉,在发达国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通常为“25:10:1”,10个硕士生中方能选拔出一个博士。而2010年我国在校博士研究生共计258950人,而在校硕士研究生共计1279466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比例为1:4.94,远高于国际惯例一倍之多,在个别高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已经接近1:2。“现在博士生的质量远不如十年前。”一名在教育部属某经济类院校从事招生工作的老师告诉记者。本研比例倒挂也造成研究生生源质量的降低,考研的难度也相应有所下降。2000年时,全国硕士研究生考录比例为4.6:1,而2011年时这一比例已经降至3:1,并且有加速下降的趋势。
事实上,各大学增设硕士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而目前一些机构也以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多寡,来判定一个大学是否符合“研究型”。以北京为例,在京的22所“211”院校中,有半数以上将建设“研究型大学”作为自身目标之一。绝大部分理工科和综合学科的在京“211”院校,都宣布将建设“研究型大学”,没有宣布的几乎均为文科院校。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甚至还有在京的地方非“211”二本院校,也将自己定位为“建设研究型大学”。那么到底有多少大学的“研究型”为国际所承认的?在京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会员,中国内地的另外三所会员学校分别是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由十所高校组成的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中,中国仅有北大一家入选。国际上有的名校全校研究生总数,尚不及某些国内大学一届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国内大学急功近利冲上“研究型”,却在本研倒挂的情况下形同“跛脚”。
学者钱钟认为,大家都一窝蜂追求升级,专科拼命想升本科,本科拼命想建研究型大学,一下子出炉这么多高学历人才,社会消化不了,只会加剧就业难题。如果降低层次用才,又势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全社会学历层次的提升是好事,但是人才培养失调就是坏事了。“以为研究生数量少,好找工作,但现在发现好学校的研究生比本科生多,出去以后反而更难找工作。”了解到今年同门就业不如意的状况后,张燕欣忧心忡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