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杜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与深沉的思想情感。
而在他的诗篇中,有一首为诸葛亮所作的诗,至今仍然流传千古,其中的最后十四个字,更是成为了广为传颂的名句,年年进入中学课本,成为学生必背的经典之一。
你是否曾好奇,是什么让这短短的十四个字如此动人心魄,穿越千年仍闪耀光芒?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
他笔下流淌的诗篇如《春望》《登高》等,字字珠玑,句句动人。
尤其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千古绝句,更是家喻户晓。
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巨匠,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满腹经纶的才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然而,杜甫的一生,却是坎坷多舛。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书香门第。
幼年丧父,由叔父抚养长大。
少年时期的杜甫,血气方刚,满怀凌云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离家游历,结交名士,谱写下《望岳》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35岁那年,杜甫第一次北上长安求取功名 。
谁料一去就是十年,仕途之路,崎岖坎坷。
直到47岁,才得一个小小的官职。
谁知命运再开玩笑,接踵而来的安史之乱,使得杜甫只能带着家小,颠沛流离。
那时,每一天都在生死一线间挣扎,但杜甫却用笔,记录下百姓的苦难生活,揭露战争的残酷,抒发对国家、对百姓的无尽关切。
公元760年,肃宗上元元年,48岁的杜甫,受朋友之邀,来到了阔别已久的成都。
多年的动荡颠沛,已使他满头白发,但一颗赤子之心,却从未泯灭。
来到成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探访心中的偶像——诸葛亮的武侯祠。
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
杜甫最敬仰的人。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当杜甫走进这古朴庄严的祠堂时,心头的激动难以言表。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诸葛亮"三顾茅庐"时的风采,看到了他"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伟岸身影。
无数往事,涌上心头。
诸葛亮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何为忠诚,何为担当。
他辅佐刘备,谋定天下。
刘备去世后,又辅佐幼主刘禅,励精图治。
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力图恢复汉室江山。
就在最后一次出征时,诸葛亮力竭而亡,没能看到最后的胜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杜甫在《蜀相》中,留下的千古绝唱。
短短14个字,道尽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人生遗憾,也化作了无数后人心中的哀叹。
站在武侯祠中,杜甫思绪万千。
他想到诸葛亮这般忠贞之臣,这般神鬼莫测的军事天才,就这样英年早逝。
不由得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其实,杜甫之所以如此敬仰诸葛亮,不只是单纯欣赏他的才华。
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共鸣,一种感同身受。
杜甫一生坎坷,虽胸怀大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
他目睹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却无力改变。
在这一点上,他何尝不是和诸葛亮一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诸葛亮奉献一生,却英年早逝。
杜甫襟怀家国,却仕途坎坷。
两位忠诚正直的仁人志士,却都难逃乱世浮沉,身不由己的宿命。
武侯祠中,杜甫望着诸葛亮的塑像,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诸葛亮的身影和杜甫的心境,在这一刻,重叠交织,融为一体。
诸葛亮的遗憾,何尝不是杜甫自己的遗憾?英雄的泪水,又何尝不是杜甫自己的泪水?
杜甫和诸葛亮,一个诗圣,一个丞相。
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实则惺惺相惜,情感共通。
用今天的话说,诸葛亮,就是杜甫的精神偶像、心灵知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是杜甫来到成都时,写下的诗句。
"柏森森"三字,描绘出一幅庄严肃穆的景象。
诸葛亮虽已身死多年,但其忠义之魂,正气凛然,似乎还萦绕在这古老的庙宇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祠堂前的台阶上,青草如茵。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但大自然的美好,依旧如故。
一只黄鹂在林间婉转啼鸣,天籁之音,更添几许落寞。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杜甫回顾诸葛亮的一生,由衷折服。
从"三顾茅庐"到鞠躬尽瘁,诸葛亮为蜀汉呕心沥血,谋划天下。
他的一腔忠诚,他的满腹韬略,无不令人感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然而,英雄末路,却是这般凄凉。
六出祁山,未能统一天下。
诸葛亮带着遗憾离世,英雄泪洒当场。
读到这里,我们的心,又怎能不为之震撼?
诸葛亮虽死,但"武侯祠"中,他的气度与风范,却永远留存。
他的故事,他的精神,化作杜甫《蜀相》中最动人心魄的14个字,流芳百世,震撼古今。
杜甫用这首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无尽敬意。
与此同时,他也借此抒发自己胸中块垒。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圣如是说。
杜甫虽仕途坎坷,却在诗歌创作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
他的诗,如泣如诉,字字见血,句句动人。
正如他所仰慕的诸葛亮,虽然志向难酬,但其忠贞正直、鞠躬尽瘁的品格,却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温杜甫这首《蜀相》,重温诸葛亮的故事,心中难免五味杂陈。
从诸葛亮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和责任的力量。
哪怕身处乱世,心怀坦荡,鞠躬尽瘁,也一样能书写出不朽的人生华章。
杜甫对诸葛亮的敬重,更让我们看到,伟大的精神,是可以超越时空,激励后人的。
同时,诸葛亮壮志未酬的人生遗憾,杜甫仕途坎坷的苦闷心情,也给今天的我们以深深的警示。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每个有志之士都可能面临的困局。
关键是要如何坦然面对,并化悲愤为力量,在逆境中磨砺意志,锤炼品格。
今天,《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符号。
杜甫和诸葛亮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也将永远震撼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铭记诗圣笔下的千古绝句,学习武侯鞠躬尽瘁的精神气度。
让我们在坎坷人生路上,也能像他们一样,心怀壮志,不负韶华。
即便功成名就不能尽如人意,但那赤诚之心、奋斗之志,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予人以无尽的力量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