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打工人晒出了自己被“赶”下班的经历;有员工直呼“人生第一次被赶出公司”;还有的员工喜迎强制下班晚高峰……
怎么回事?
一、企业为何强制下班?合规压力与效率革命的交织
近期,海尔、美的、大疆等企业相继推出强制下班的政策,引发广泛讨论,其中,他们都有适应全球化业务布局的合规要求——欧盟法规倒逼,其《禁止强迫劳动法案》要求产品生产需符合8小时工作制,所以美的(60%产品出口欧美)和大疆等企业马上调整工作模式以符合国际标准。

1.大疆:从“最卷”到“反内卷”
自2025年2月27日起,大疆就开始强制员工21点下班,通过三轮“赶人机制”(主管催赶、HR巡查、办公楼关灯)确保政策落地。此前,大疆以“996”文化著称,员工普遍工作至凌晨。
此次调整的直接动因是欧盟《禁止强迫劳动产品条例》的合规压力,但更深层次是企业内部效率优化需求——通过缩短无效加班时长,日均有效工作时长减少23%,研发产出密度却提升15%-18%。管理层将提效20%列为KPI,推动技术流程优化和会议精简。

2.美的:供应链合规与成本控制的双重驱动
美的于2025年3月起强制18:20下班,HR逐部门催促员工离场,同时也禁止了员工就餐后再返回工位继续加班的现象。到目前为止,一到下班时间,HR就开始挨着部门催促大家抓紧时间下班了。
与欧盟法规相关的供应链审查是重要背景:美的引入德国莱茵TÜV突击验厂,甚至访谈清洁工是否“自愿加班”。
同时,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规模化应用,既为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为规避合规风险。

3. 海尔:全球化合规的先行者
还有海尔,据内部调研显示,周末加班只有28%的时间用于核心业务,其余时间都消耗在重复性事务、形式化会议中。于是海尔开始推行“反内卷”改革,明确提出强制双休政策,并强调拒绝无效加班。
同时,海尔在欧洲工厂率先实行“欧盟标准工时”(每日7.5小时),通过人脸识别打卡系统生成合规记录,并关闭加班后勤保障。其策略直接指向欧盟法规对“强迫劳动”的严格定义——员工需自愿进入劳动关系,且能自由退出而不受惩罚。此举不仅为保障欧洲市场准入,也为重塑全球化品牌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