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被收购公司员工认同自己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靠的是这3个办法

评论

阿里巴巴集团成立至今已经收购或投资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企业。比如,搜索引擎领域的企业有雅虎中国、搜狗,本地生活领域的企业有口碑网、美团、快的打车、高德地图,电子商务服务领域的企业有中国万网、宝尊电商、深圳一达通,社交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企业有微博、陌陌、UC浏览器,文化领域的企业有虾米网、优酷土豆、华数传媒,金融领域的企业有恒生电子、天弘基金,物流领域的企业有百世物流、星晨急便、日日顺物流、新加坡邮政,等等。

这些被收购企业的发展状况有好有坏,但不管怎样,阿里巴巴集团都得想办法整合它们的资源,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力资源的整合。

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工作传统,整合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摩擦。被收购企业的老员工对新公司的管理风格必然有个适应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人适应得快,迅速融入了公司,有的人抱怨不已,消极怠工。被收购企业的员工由于换了管理层而带有一定的不安情绪,假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能妥善安抚,很容易造成公司嫡系员工与这些新员工之间的激烈冲突。

因此,任何大公司都不能轻视对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问题。假如整合不当,会造成原企业核心员工的大量流失,被收购的企业也就成了名存实亡的空壳,使得收购战略意图完全落空。

阿里巴巴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公司,拥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员工,马云曾经戏称阿里巴巴是“联合国”。阿里巴巴在收购了各种各样的企业后,得到了成批的人才资源;同时,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往往高度成熟,跟阿里巴巴还不太一样。如果想要整合好这些资源,阿里巴巴一方面要设法赢得这些背景各异的新员工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不能让这些公司的文化稀释自己原本的核心价值观。

在这个问题上,阿里巴巴高层一直非常用心,也有一套成熟的经验。

以整合雅虎中国的人才资源为例,阿里巴巴董事会在收购雅虎中国前一个月就成立了一个整合小组,以低调姿态进入雅虎中国内部协调整合工作。小组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两点:一是对雅虎中国进行人才盘点,二是向雅虎的员工宣传阿里巴巴的情况(特别是文化价值观)。

对于那些不认同阿里巴巴文化价值观的雅虎员工,无论有没有留下的愿望,无论能力多强,阿里巴巴都会请其离开。先把不能达成共识的人筛选掉,有利于其他雅虎员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接下来,阿里巴巴花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与选择留下来的雅虎员工进行感情联络。公司高层邀请600多位雅虎员工亲自到阿里巴巴总部观摩交流,只交流感情,绝口不提业务。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雅虎中国的人力资源完成了转型,融入了阿里巴巴帝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整合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也是帮助这些公司的老员工接受并认同新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在整合不同公司员工时采用的具体方法灵活多变,但都遵循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1.为新员工们设立共同的目标

这里的目标主要指工作目标。通过为这一群来自不同公司的员工设定清晰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实现整批地转化为阿里巴巴战斗力的目的。被收购企业的老员工群体最怕自己的重要性下降,不被新公司重视。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来委以重任是稳定他们军心的主要手段。

2.打造被收购公司与阿里巴巴之间开放的沟通机制

由于原公司的企业文化与阿里巴巴文化差异巨大,新老员工在合作过程中少不了会产生矛盾。新员工群体需要寻求情感上的理解,解决自己对公司文化不适应的困惑。这就要求公司打造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让他们畅所欲言,同时也便于阿里巴巴老员工全面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唯有如此,新老员工才能磨合出队友的默契。

3.推广阿里巴巴的企业使命与价值观

阿里巴巴一向重视企业文化教育,对被收购企业的新员工也不例外。假如新员工群体依然保持着原先的价值观与工作习惯,是无法真正融入阿里巴巴大家庭的。如此一来,这笔人才资源非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了集团的包袱。所以,阿里巴巴用企业使命与价值观将其改造成真正的“阿里人”,才是长远之计。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