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固然重要,但无论公司如何发展,请给员工多一些尊重

评论

生活如此艰难,只要有点甜头,一块大饼,不管多荒缪的企业文化也总有人吸纳。但我们仍然要说,存在不一定就合理。

企业形同偶像明星,也需要人设。偶像人设服务于流量和资本,企业人设则服务于市场和组织形象。在职场上,这种人设被称为“企业文化”。

有组织的地方就有文化,就像每个人都得有性格。假设一个人性格奇葩,大概很难交到朋友;但一个企业的文化奇葩,是不用担心孤独的,有资本就能保持输出。

当然,企业文化也有高级低级之分。低级版本,主要操作是模仿、跟风,想一出是一出,甚至将恶趣味与团队精神混为一谈。升级版的企业文化,个个都是概念大师,善于输出那种“一听就很厉害”的洗脑理论。

一、 多少职场霸凌,戴着假“文化”的面具

日本的职场文化,或者说职场霸凌,一直是上班族热议的话题。据报道,在日本,一位老板为了取悦客户,在聚餐时将男员工的头部摁进滚烫的火锅里两次,周围的的同事或吃或笑或录像,就是没人阻止。

这残忍的一幕发生在2015年,受害人因害怕自己带进公司的晚辈被报复,等了三年才发声。

与日本的各种职场潜规则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似乎“温和”很多。扇耳光、吃虫子,这些骚操作,毕竟没有煮脸毁容那么恐怖?

这种变态的文化,能不能带来效益不知道,但一定达到辱没人格尊严的效果。将之冠以“文化”之名,却玷污了“文化”这两字。

但现实的情况是,即使被批评、被拒绝甚至被刑拘,这样的新闻,仍每天都在更新。

不看苦劳,只看功劳。知道这套理论的懵懂打工仔应该不少,人总要为自己目前的不成功找个借口不是。

操心大事的老板,身边的确需要人来打理杂事,但这不是行政部的工作么,指使其他部门的实习生是哪般?人家不是来实习行政的。

不看苦劳只看功劳,这倒说得没错。但应该没有人想把时间都花在苦劳上吧?

笃信这种职场文化的公司,通常认为新人要听话,晚辈要服从。殊不知雇回来的不是员工而是enterprise-elf(企养小精灵).

二、 成功了,企业就有文化

我们对成功学的追求貌似没有消停过。

从前唯有读书高,市场就应运而生状元肉、状元酒,吃下肚去文曲星也要抖三抖;王羲之写干几缸水,练字的就都在院子里摆上水缸;鲁迅刻字防迟到,从此天下学子的课堂上都有了个“早”。

到了现在,同样的成功学崇拜,不一样的宣传嚎头:“首富揭秘三大创业要诀”“马XX最欣赏的两种人”。

因此,头部公司进阶版的企业文化,也是模仿者众。一家加班多的公司成功了,就有1000个老板相信,自家没成功是由于加班不够多。

阿里巴巴的花名系统特别有名。从金庸先生的著作里取外号,其实是很讨巧的,因为人们对那些角色都比较熟悉。

看阿里人的花名是什么,大概就能猜到他们大致的性格和野心。比方说“风清扬”,这个角色是金庸小说中最厉害的剑术高手之一,是指导令狐冲的隐士高人,和马云爸爸的地位和风格相符。

于是乎,很多公司也跟着学了起来。可同一个名字,放在BAT很高大上,在微商那里就有点对牛弹琴了。

“风清扬”不好意思用,有的就干脆叫任我行,再给副手骑马叫XX左右使,各部门就叫某某分舵,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老老实实叫本名,不也挺好?

“狼性”“奋斗”“信仰”“理想”,上班族对这些词汇并不陌生,,扑面而来的是鸡血的腥味。
在互联网企业野蛮生长的时代,不良企业文化也在蔓延着。

今年初,Facebook的企业文化就被媒体揭露了。

报道中称,Facebook的员工表示“在这里工作必须假装自己很快乐”,“就像邪教”。而Facebook首席运营官的名言,偏偏就是“真实的自我”。

与Facebook强调的无异议和谐氛围不同,亚马逊貌似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求员工毫无保留地反驳同事的意见。亚马逊强调的文化,礼貌的点头,就是敷衍了事。

亚马逊的文化一度被称为“冷血文化”,掩盖在电商巨头,世界首富的光环背后的,是超工时、超高压力、超低福利。深夜开会、节假日随时候命、不加班就是另类。

但亚马逊成功了。这说明,这种文化冷血、残酷、毫无人性,可仍然有无数企业向它学习,无数员工相信它。

当然也有意外。风风火火的锤子科技,曾以工匠文化著称。从线条设计到应用图标,号称征服一切处女座。

只可惜,他们的匠人精神没来得及覆盖到产品的硬伤,导致这类企业文化草草收场。

三、 嫌弃我们的企业文化?一大把人对你的工作虎视眈眈

企业文化的重点,不是有没有文化,而是有没有大佬的风范。就像武侠小说里,真英雄必须出身江湖,现实中人们对领导的想象,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什么样子。

认识一位80后创业者,精于企业文化建设。公司上下50来个员工,清一色富二代95后,学历好见识广,大到策划小到翻译,十项全能。公司门前的停车坪异常壮观,老板自己开雷克萨斯,旁边的员工座驾,基本比他的贵。

这位浑身文艺范的老板说,自己招人,聊两句就知道家庭出身,条件不好的不要。年轻人,不在乎钱,只要理想,只要有趣。只用这招,他公司每个月的薪水支出,比隔壁同规模的另一家公司,少了三分之一。

翻开他的朋友圈,蓝天碧海,涤荡心灵,显示的不是金钱名利,更多的是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也有人干着干着没了乐趣失去理想。这位老板对此表示丝毫不慌,要说一个人永远理想主义,那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永远有新的理想主义者长大成人,鲜嫩嫩到他碗里来。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不止企业家如此,员工也一样。上行下效的企业文化,总是会让员工们心生不满,而这种情绪和建议往往又缺乏机制向上反馈,最终形成零和博弈,要么接受企业文化,要么选择离开。你不喜欢加班文化?有多少人盯着你的饭碗。

生活如此艰难,对于企业文化,无论其多么荒谬,总有吸纳它的追随者。只是,我们仍然要说,存在不一定合理。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发布者删除。

标签:企业 文化
2020年11月10日 10:2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