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文章的很多老铁都知道,我一再强调这个事实,就是在次贷危机之前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依托廉价劳动力,通过大规模低端产品加工并出口到全球的方式实现的。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呈现急剧的下滑,他们本国的消费也随之大幅缩水。那么,问题来了,你生产了那么多的廉价低端商品,比如衣服、家具等等,谁来买呢?
正如之前提到的现实经验就是,2009年初,国内各大工厂几乎没有收到什么来自国外的出口订单,直到奥巴马救市计划出炉,才在2009年的5月出现外贸企稳的迹象。
于是,中国在2009年到2010年,以政府的“四万亿”救市计划为主导,推动企业大规模加杠杆,发展经济。按照姜超的统计,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前,平均每年新增总融资仅2万亿,到了09年陡增至7万亿,2012年有上升到10万亿。至于2017年前面三个季度,就已经破10万亿了。
结果是,钱越借越多,可是效果仅仅是在2009年至2010年的短时间内,GDP增速被明显提振。但是,再后面,GDP的增速呈现出逐步放缓的迹象。
截至目前,如果把整个国家的总负债看成100%,那么,其中的64%已经是企业部门所欠的,而且大部分的债务都是国有企业加杠杆搞出来的。
相对来说,民企反而负债比率不高,其杠杆率只有约70%的比例,大概只有国企负债的一半不到,属于比较健康的水平。
那么,为什么这些国企可以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由大量存款结余变成大量负债呢?其实,这和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非常有关系。
大家都知道,地方财政收入要增加,主要还是要靠企业把GDP做上去。可是,民企对于风险的管控是非常严格,万一处理不当,那就是破产。因此,金融危机后,很多地方政府就大力依赖当地国企来提振当地的经济发展。比如,银行房贷可以极低的利息、甚至不要抵押物等。
同时,还经常以行政方式,指导大型国企实施增产,至于卖得出去还是卖不出去,另当别论。我有个兄弟,是在轮胎行业的一家大型国企里上班。他们就经常会被要求,大力生产,然后卖不掉了就先放在仓库作为库存。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香烟、钢铁、水泥等等,太多了。
就这样,一边是大量资金和优惠政策注入国企,另一边是不考虑销售导向的大力生产。等到债务到期要还了,才发现卖不出去,从而只能再借更多的钱来暂时解决企业的生存困难。因此,国企在金融危机后的负债率不断推高,呈现出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而且最麻烦的是,越来越高的负债都是要付利息的,在收入无法增长的前提下,高昂的利息会把企业支付更多的工资和税金的空间,不断挤压、缩小。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时候资源都是有限的。你大量的优惠政策、银行廉价资金都给了国企,那么民企能够得到的资源就必然非常少。所以,民企的生存环境也就变得越来越艰难。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国企的负债越来越多,民企的发展又遇到巨大的资源瓶颈,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就不可能持续性的高速增长。
免责提示:文章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