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请从尊重每一位员工开始

评论


企业,就跟娱乐偶像一样,也需要人设。偶像人设服务于流量和资本,企业人设则服务于市场和组织形象。在职场上,这种人设的专有名词叫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受众相当广泛,第一级是员工,第二级是媒体和公众,厉害点的还包括股民和投资人。


有组织的地方就有文化,就像每个人都得有性格。如果一个人性格奇葩,大概没什么人会跟他交朋友;但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很奇葩,它是不用担心孤独的,有资本就能保持输出。


当然,企业文化也有高级低级之分。低级版本,主要操作是模仿、跟风、想一出是一出,甚至分不清恶趣味与团队精神的区别。升级版的企业文化,个个都是概念大师,善于输出那种“一听就很厉害”的洗脑理论。


01


多少职场霸凌,假“文化”之名



日本的职场文化,或者说职场霸凌,一直是上班族热议的话题。去年底,日本《新潮周刊》公布了一段视频,一位老板为了取悦客户,在聚餐时将男员工的头部摁进滚烫的火锅里两次,周围的同事或吃或笑或录像,就是没人阻止。


这残忍的一幕发生在2015年,受害人因为害怕自己带进公司的晚辈被报复,等了三年才发声。


与日本的各种职场潜规则比起来,中国的企业文化似乎“温和”很多。扇耳光、吃虫子,这些骚操作,毕竟没有煮脸毁容那么恐怖?


这种变态的“文化”,能不能带来效益不知道,但一定能达到辱没人格尊严的效果。将之冠以“文化”的名号,有人侮辱了“文化”两个字。


但现实的魔幻之处就在于,即使被批评、被拒绝甚至被刑拘,这样的新闻,仍然月月有、年年新。


当底线被拉低之后,什么喊口号、转发朋友圈这种企业文化,也就算不得什么大事。笔者曾见过一家公司,门口置一面大鼓,鼓架子上缠着妖娆的红布,自带千军万马出征的豪情。


他们的员工每天到岗,先不开电脑不收邮件,大鼓面前排排站,领头的一边锤一边领喊:“奋斗!奋斗!奋斗!销量!销量!销量!”气势之磅礴,精神之亢奋,着实令人惊叹。


形式主义也好,逻辑不通也罢,再低级的企业文化,也永远不缺拥趸。曾有某位大V写了一篇文章,批评自己的实习生不该抱怨每天要下好几次楼拿外卖。


我又把一个实习生惹哭了。


并不是因为我强暴了她。


而是,我上厕所的时候,听到她在外面跟爸妈打电话,哭着说,来了公司三天,每天要下楼好几趟,去帮老板拿外卖。我上了四年本科,不是为了来拿外卖的……


一开头,就给哭泣的实习生定了性,不是强暴,有什么好哭的?紧接着,又列举了刘若英金城武曾经当助理洗厕所、实习生怼老板被开除、以及作者自己当年跑新闻被骂的故事,中心思想就是,哭什么哭,这么作的新人,难成大事。


如此雄文,很快引发了朋友圈企业家的集体高潮。


老板的时间就应该是最值钱的,不应该拿来做杂事;所有的新人,就应该从杂事做起。


不要渴望公司给你温暖,给你工资本身就是温暖。


这里不看苦劳,只看功劳。


文中金句不断,句句戳中公司敏感的神经。这了不得啊,我们的企业文化就该是这样,我们的员工就要有这样的觉悟和精神!


相信这套理论的懵懂打工仔也不少,人总要为自己目前的不成功找个理由不是。


但我们来捋一捋哈,操心大事的老板,的确需要有人来打理杂事,但这不是行政部的工作么,指使其他部门的实习生是为哪般?人孩子也不是来实习行政的。


不看苦劳只看功劳,这倒是说得不错,可是每天要拿外卖要泡咖啡要端茶送水,时间都花在苦劳上了,大概不睡觉才有空去建立功劳吧。


笃信这种职场文化的公司,通常认为新人要听话,晚辈要服从,感情雇回来的不是员工,而是enterprise-elf(企养小精灵)。 


02


成功了,企业就有文化


我们对成功学的热情就从没消减过。


从前唯有读书高,市场就应运而生状元肉、状元酒,吃下肚去文曲星也要抖三抖;王羲之写干几缸水,练字的就都在院子里摆上水缸;鲁迅刻字防迟到,从此天下学子的课桌上都有了个“早”。


到了现在,同样的成功学崇拜,不一样的宣传噱头:“首富揭秘三大创业要诀”“马XX最欣赏的两种人”。


因此,头部公司进阶版的企业文化,也是模仿者众。一家加班多的公司成功了,就有1000个老板相信,自家还没成功是因为加班不够多。


互联网行业一直有个传说,当年张小龙开始做微信的时候,办公室里都是行军床,大家原地入睡,起床就上班。


后来,行军床就成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的标配。很可惜,行军床销量涨了这么多,也没见出现第二个微信。


阿里巴巴的花名系统也相当有名。从金庸先生的著作里取外号,其实是非常讨巧的,因为人们都对那些角色有了大致的印象。


看阿里人的花名是什么,大概就能猜到他们大致的性格和野心。比如说“风清扬”,这个角色是金庸小说中最厉害的剑术高手之一,是指导令狐冲的隐士高人,和马云爸爸的地位和风格契合。


于是乎,很多公司也跟着学了起来。可同一个名字,放在BAT就显得高大上,在微商那里就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了。


“风清扬”不好意思用,有的老板就叫任我行,再给副手起码叫XX左右使,各部门就叫某某分舵,跟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老老实实叫本名,不也挺好?



“狼性”“奋斗”“信仰”“理想”,上班族肯定对这些词汇不陌生,扑面而来都是鸡血的腥味。在互联网企业野蛮生长的时代,这一套说辞由头部企业向下蔓延,成为企业文化的典型,甚至成为压榨的遮羞布。


不良企业文化是全球性的问题。今年初,美国媒体CNBC揭露了Facebook的企业文化:


公司至上,个人生活要为之让位;

不能有与领导相左的意见,“就像军队,必须服从命令”;

为了绩效评估和升职机会,不得不拼命建立友好关系等等。


报道中称,Facebook的员工表示“在这里工作必须假装自己很快乐”,“就像邪教”。而Facebook首席运营官的名言,偏偏就是“真实的自我”。




与Facebook强调的无异议和谐氛围不同,亚马逊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求员工毫不留情地反驳同事的意见。贝索斯迷恋数据和效率,在他的企业文化里,礼貌的点评,就是和稀泥。


亚马逊文化一度被称为“冷血文化”,被掩盖在电商巨头、世界首富的光环之后的,是超长工时、超高压力、超低福利。深夜开会、节假日随时候命,不加班就是异类,仓库里的蓝领工人甚至忙到不敢喝水,因为没有时间上厕所。


但亚马逊成功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知道这种文化冷血、残酷、毫无人性,可仍然会有无数企业学习它,无数员工相信它。


也有失败的例子。风风火火的锤子科技,曾以工匠文化著称。从线条设计到应用图标,号称征服一切处女座。


只可惜,他们的匠人精神没来得及覆盖到产品的硬伤。作为情怀型企业文化的集大成者,锤子的退场或将导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有这类企业文化出来吆喝了。


03


你不喜欢我们的企业文化?

大把人抢着要你的工作


即使下班了,企业文化仍然在引领你前行。其实,企业方也未必不知道自己一心建设的企业文化,看起来真的很没文化。


但企业文化的重点,不是有没有文化,而是有没有大佬的风范。就像武侠小说里,真英雄必须出身江湖而非庙堂,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领导的想象,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是什么样子。


有幸结识过一位80后创业者,精于企业文化建设。公司上下50来个员工,清一色富二代95后,学历好见识广,大到策划小到翻译,十项全能。公司门前的停车坪异常壮观,老板自己开雷克萨斯,旁边停的员工座驾,八成都比他的贵。


这位浑身文艺范的老板笑道:“我招人,聊两句就知道家庭出身,条件不好的不要。这些年轻的二代啊,不在乎钱,只要理想,只要有趣。”只此一招,他公司每个月的薪水支出,比隔壁同规模的另一家公司,少了三分之一。


翻开他的朋友圈,蓝天碧海,涤荡心灵;点开他的采访视频,开头就是“我创业不是为了钱,是为了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当然,也总是会有人干着干着,就觉得没趣没理想了。对此,这位老板表示丝毫不慌,要说一个人永远理想主义,那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永远会有新的理想主义者长大成人,鲜嫩嫩地到他碗里来。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不止企业家如此,员工也一样。上行下效的企业文化,总是会让员工们心生不满,而这种情绪和建议往往又缺乏机制向上反馈,最终形成零和博弈,要么接受企业文化,要么离开。你不喜欢加班文化?大把人抢着要你的工作。


生活如此艰难,只要有一点甜头、一块大饼,多荒谬的企业文化,还是能吸纳到它的追随者。只是,我们仍然要说,存在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本文言论系作者本人观点,引用文章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标签:企业 文化 管理
2020年06月10日 11:33[查看原文]